漢字,自古以來就是我們中華民族使用的文字。小小的方塊字卻使華夏的悠久歷史得以延續。無限的組合精妙而又神奇,單是一個釋義可能就有超過五種的對應詞語。
從2013年開始《中國漢字聽寫大會》就突然闖入了人們的視野。通常閱讀普通的書籍只需要很少的詞匯量,但在這次學校單單是下發的復習卷中便有許多不認識甚至從未見過、聽聞過的詞語和難字。
中午12:35當全年級的同學都在多功能廳就坐,臺上的選手早已整裝待發。就如語文課上給我們集體觀看的那段視頻一般,由老師宣讀規則后便是選手們按照讀音和釋義準確地在田字格中寫出相應的漢字。
由一開始的單人獨立作答、團隊協作作答到搶答題開始,題目的分值都在逐漸升級,同時也使得參賽選手時落筆更加小心翼翼,也許一個筆畫的錯誤便會失去整整30分。漢字的博大精深就體現在此處,一個點便是不一樣的釋義。特別是一開始的“腌臜”,再到后面的“葳蕤”“窠臼”,本就是看著復習資料第一次接觸的詞語,如果再加上腦海中的記憶混亂,當場作答的壓力又是對于參賽選手的一個不小難題。即使是平時常用的字詞此刻也會變得萬分不確定。
場上的局勢也都萬分緊張,一開始成四班第一,其他班全部都是并列第二的局勢。但小小的一個失誤,變成了七個班全都并列第一準備開始爭奪一二三四名,但唯獨四班被取消了資格。到最后的搶答題,又成了手速的競爭,其實漢字大家都會寫都會拼,就看誰先搶到了答題資格,便會成為那個第一名。最后,六班第一,而五班第三。
其實平時我們都在寫都在用漢字,但是真正對于漢字的深入了解寥寥無幾。我們知道,漢語一部普通的《新華字典》所收單字(含繁體、異體)是一萬一千一百個左右,清初所編的《康熙字典》所收漢字是四萬七千多個,最近出的《漢語大字典》所收漢字也才五萬六千個。與英語相較相差甚遠,但是我們會寫的也只有那么幾千個。如今現代化的科技設備、通訊工具已漸漸地取代了以往我們都靠爛筆頭所記錄下來的東西,我們練筆的機會便也相應減少。但漢字的魅力無論時間卻永遠都存在著,等待著我們去探索發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