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學們,老師們,大家早上好。我是來自初三7班的戴天樂,今天我演講的主題是:大智者必謙和,大善者必寬容。
大智者必謙和,大善者必寬容。唯有小智者才咄咄逼人,小善者才會斤斤計較。提及謙和,我們可能會問:何謂謙和?我想,通俗的來講,謙和,就是謙遜,寬容地對待他人。謙和更是一種一心向善,心如止水的境界。
古人常以謙謙君子,來形容一個人的品行氣度,謙和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對一個人而言,謙和意味著修養,可以贏得別人的尊重與支持。常言道:滿招損,謙受益。一個人如果謙虛一點,他就會“日三省吾身”。懂得謙和,是立身處世的一筆財富。要做到謙和,并不需要驚人的異舉,一言一行、一顰一笑就是謙和的最好詮釋。下面來舉幾個為人謙和的例子:
美國第三任總統托馬斯·杰弗遜。他是一個極謙和的人。1785年,他接替富蘭克林出任駐法公使。有一天,他去法國外長的公寓拜訪。外長問:"您代替了富蘭克林先生?" 杰弗遜回答說:不,我是接替他,沒有人能夠代替得了富蘭克林先生。" 外長不解地說:"在我看來,您和他都是美國建國時期的偉大人物。偉大的《獨立宣言》就是由您執筆,經富蘭克林先生修改而成的。你們兩個人雙峰并峙,交相輝映,互相尊重,親密合作,是分不出高低上下的。" 杰弗遜又回答說:"不,我代替不了他。富蘭克林先生除在思想、政治領域之外,在眾多的其他領域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在這個意義上說,確實沒有人可以代替得了他。" 這使我想到了泰戈爾的一句話:"偉人多謙虛,小人多驕傲。"
謙和的人,他們的人生境界是謙和,謙和地對待每一個人。
正是有了這種謙和的人生境界,周文王終請出了飛熊姜尚,興周八百年;齊桓公終得良策,稱霸諸侯;劉備避免了并漢入魏的悲劇,三分天下有其一;唐太宗有“大可汗”之稱。謙和的人,收獲的是絢爛的人生,是后人的欽敬與仰慕。
作為中學生的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更應該學會的是謙和,而這,表現的則是在我們平時與同學的交往,融入于集體生活之中。例如有時我們與同學所鬧的小矛盾,往往是爭鋒相對,互不退讓,結果可能誰都不理誰,弄得兩敗俱傷。何必呢?退一步海闊天空,尊重他人意見,學會傾聽他人的看法,我想是我們每個華育學子都應做到的。我想:如果作為普通同學,那么就應該寬容地對待身邊的每一位同學,保持一顆謙和之心。若是身為班委,那么謙和便是一門必修課,學會謙和,贏得的是人氣,尊重,友誼和贊譽。大氣,謙和,勤勉,博雅,篤行。學做一個謙和的人,別人都會自然喜歡親近你。
謙和,是一種人格之美,永遠散發著馥郁之香。
選擇謙和,不是選擇退讓,而是選擇一種善良平靜的性情。
選擇謙和,不是選擇軟弱,而是選擇一種柔中帶剛的人格。
謝謝!
16屆7班 戴天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