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這行簡單的文字出自臺灣作家龍應臺《目送》一書,平靜中透露出讓人撕心裂肺的憂傷,讓我有想流淚的沖動。
龍應臺的《目送》就是由一幕幕真實的畫面串連而成:父親的逝去、母親的垂老、兒子的遠離、朋友的牽掛,于平凡日子中見真情。漸行漸遠讓人失落,可是比這更殘酷的是:疼你、喜歡你的人甚至你都來不及跟她道別,卻已經無緣再見了。
作者在書中描述的最后一次目送父親的情景,是在火葬場的爐門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屜,緩緩往前滑行……這是多么讓人心碎的送別啊,讀到此處,我已是淚眼潸然,情不自禁地想念起剛離世的奶奶了。暑假里,當我和爸爸媽媽從英國旅游回來得知了噩耗,趕回爸爸的家鄉時,我親愛的奶奶已經安葬在冰冷的墓碑下,她親手種的花兒在夏日的家門口寂寞地綻放著,傷感的淚涌上了我的眼眶…….
奶奶走了,爸爸一下子老了好多。“子欲養而親不待也”,他尤其傷心和自責。爺爺、奶奶生活的城市跟我們遠隔萬水千山,平時只有通電話,一年也最多見兩次面。相距千里,卻從來沒有阻斷過愛和關懷的傳遞。爸爸的家鄉盛產棉花,每到棉花成熟的季節,奶奶便會托人去挑上好的棉花,請人為我們彈新棉被,擔心彈棉花的人偷工減料或以次充好,奶奶會默默地守在旁邊,每次當棉被做好,聽爺爺說奶奶滿頭滿身沾滿棉絮,像個“雪人”。“雪人”會用塑料薄膜仔細將新棉被包裹幾層再縫上自制的包裝袋,扛上爺爺的自行車后架,跟爺爺一起沿著凹凸不平的小石子路推到郵局寄到遙遠的上海。每到收到柔軟的新棉被的時候,我的耳邊總仿佛能聽到自行車輪滾動在小石子路上空空的聲響,那就像奶奶焦急的期盼,快點到啊,快點到啊……
爸爸小時候讀書特別用功,成績特別好,奶奶一直很欣慰她有個這么聰明的孩子,這個聰明的孩子考上了大學,離開家鄉,最后定居在千里之外的上海。人生就這么無奈,盼著盼著就長大了,長大卻意味著要分離。
不在我們身邊的奶奶,在生命中最重要的事情就是牽掛著遠在上海的我們,擔心我們每天開車是否安全;下班、放學的人晚上回到家有什么吃的;每當爺爺勸她不要多操心,孩子都長大了,幾十歲了,用不著擔心了,奶奶總是埋怨他不懂事。在所有母親的心中,孩子永遠是她長不大的寶貝。
生活就如《目送》這本書,就如每天每刻發生的一件件平凡細小的事情。讀完這本書,就似在讀人生,突然感覺自己長大很多。每一天的朝霞和夕陽都值得熱愛;和親人相聚的每一刻都值得珍惜;充滿希冀、默默目送的目光它是多么讓人溫暖向上的力量啊。
指導教師 李明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