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育中學建校十周年剪影
講座,在華育有著自己獨特的定位:這不是簡單地開啟一扇拓寬視野的“窗”,而是給學生開辟一條通往成才的“路”。
講座,在華育是一門有著特殊地位的“重要課程”,是豐富學生學識的“佳肴常食”,是師生在知識海洋中揚帆起航,達到理想彼岸的“歡樂小舟”。
講座,在華育有屬于自己的“時空”與“專利”:一學期總有近50個講座與學生親密接觸,每周有數個知識講座開講,每周三下午兩節(jié)“自修課”是學校為辦講座而設的。在建校10周年慶典的“檔案”中,有一本書別具一格,那就是還散發(fā)著油墨香味,由東北師范大學出版社出版的《華育講座課程選粹——探索這一熟悉而又陌生的世界》,“文藝品讀”的雅致情趣、“格致思索”的數理睿智、“知海漫游”的開闊題材,讓學生重新回到了“講座年代”。
華育的講座,不僅延伸著學生的知識視野,而且充滿著教育的元素;不僅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求知欲,而且引導學生去探索科學殿堂的奧秘;不僅給學生提供了知識與能力的“一片天空”,而且使老師獲得了教學與能力的“攀升臺階。”
華育“流行”講座,華育講座“繽紛”。
每個學生有一張講座“課表”
在華育,講座是從課程層面加以思考和實施的,是學校課程五大板塊的重要組成部分。這樣的地位,是與華育學生的知識結構和現實需求相適應的。
華育的學生,大多數基礎好。對他們而言,僅僅教授一些課本上的東西,已顯得不足。面對良材美質的學生,需要拓展更開闊的視野和訓練更有效的思維。另外,初中階段正值人生的花季,學生對未知世界探求的渴望也如花朵初放,執(zhí)著熱烈、充滿好奇、充滿想象。為學生展開面前這熟悉而又陌生的多彩世界,讓人類的這一智力活動和精神活動薪火相傳,這便是華育講座課程的目的。
華育講座的設計注重滲透一流的課程理念和先進的教育理念。“講孩子想聽的東西”、“增強知識的吸引力”、“激活學生探索奧秘的興趣”,成為華育講座的“性格”。既然作為課程,操作規(guī)范是必然的。華育為講座做出了制度性的安排,每個學期提供一份“講座菜單”,每周保證有“講座時間”,每個學生有一張講座“課表”。每個學生每學期至少聽取4次講座,并把聽講座的情況記入成長手冊。
許多同學聽了講座,發(fā)出了這樣的感慨:“一次講座就好比是看一本書。雖然講座課是利用自修課的時間來聆聽的,但我們覺得一次知識的積累遠遠勝過做一次作業(yè)。在講座課上,老師大多講的是課本外的補充知識,還有一些是我們根本想不到但聽了以后有興趣去了解、去研究的知識。所以聽講座便成了我們汲取知識與學習本領的重要途徑之一。”
促進講座內容與生活外延“相等”
華育的講座,有著“品味文化內涵、感受理性火花、追尋科學足跡、探索未知領域”的特質,這種以認知、求索為目的的智力活動,成為講座的主旨:致力于培養(yǎng)學生對知識生活與人類生活的興趣,引領他們快樂地奔向課本以外的世界。
僅以2006學年至2008學年為例,華育共開設了200多個主題的講座,內容涉獵甚廣,從上古漢字之源到流行電影之美;從石頭記憶的永恒到地震撼變的瞬間,從挖地三尺的野外考古到漫天飛翔的鳥類精靈,從數學的理性到語言的魅力,從街舞、輪滑到音樂、書法,從狹義相對論的科普介紹到費瑪大定理的故事,從中國歷史文化的思考到中外名著的品讀等。這些講座,給學生以啟示,以智慧,陪伴學生快樂成長。2009年秋季開學,講座“排片表”中,已有40多個場次“入座”。
這些講座的內容不一定深,但從完善知識結構上說,是不可或缺的。如《野外考古基礎知識入門》、《埃舍爾的錯亂空間》、《幾何視覺錯覺》、《世界經典罪案電影簡析》、《數學史上的名題》、《英語廣告歌曲的賞析》、《金字塔探密》、《<圍城>中的幽默》、《日常社交禮儀與個人形象塑造》和《American Daily life》等講座,都對學生豐富知識結構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講座成為教師專業(yè)提升的“舞臺”
華育的講座,并非都是“舶來品”,在外聘教師和專家“加盟”的同時,更注重本校教師的全員參與,讓講座成為助推教師專業(yè)提升的“舞臺”。
講座,催生了教師“大教育”的意識和一專多能的能力。華育的教師,教學已不局限在課本內容,學生需要的都可以教。教師廣博的學識、豐富的學養(yǎng),為學生開設除必修課程以外大量的選修課程夯實了基礎。作為教師發(fā)展規(guī)劃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華育每位老師至少開設一門選修課,準備一個學科講座,這為教師基于實踐的學習與校本提升注入了強大的活力。
由于講座的題目和大致內容首先在網上公布,教師們總是想方設法讓自己的選題更切合學生的需求,更注重生動性與趣味性,更注重學科內涵的拓展,更注重自身教學個性的彰顯。教師們說:“舉辦講座,大量材料來自教材之外,在準備材料、備課的同時,我們也在進行著自我培訓,不斷補充著自己的學科知識,提升著自己各方面的業(yè)務素養(yǎng)。這是一種很好的校本教研培訓,在充分準備、不斷實踐、不斷總結的過程中,讓我們的業(yè)務與精彩的講座同行。”講座,讓教師的專業(yè)成長從“外驅”走向“自覺”,使人文修養(yǎng)、學科功底、教學特長、學識水平齊頭并進,和諧共生。
講座激活學生深度學習的“興趣”
華育的講座,既源于學習,又高于學習。大量的系列講座,既蘊含課本知識又大于知識課本,如歷史長河系列、科技探索系列、文化尋根系列等。大量的外聘專家與教師的講座,既有一定的專業(yè)韻味(如外聘專家、上海人民廣播電臺范蓉的講座《朗讀藝術》),又有學科知識的延伸(如上海中學的教師到學校開設的眾多講座,關注初高中教育內容的銜接)。所有這些,激活了學生進行深度學習的“興趣”。
由華育教師開講的講座,很有在“校本化”的教材中不斷實踐、不斷提升的特點。歷年來,語文組的三大傳統(tǒng)賽事——古詩文閱讀大賽、現代文閱讀大賽、作文大賽,教師都充分準備,全力以赴,而且為此開設輔導講座,完全依靠組內教師的力量并無任何外援。一次比賽,總會有多達八九次講座穿插,促進了學生的深度學習。
兩次捧回現代文閱讀大賽一等獎、初三獲上海市“新紀元杯”作文競賽一等獎的09屆學生孫卉說:“華育似一條潺潺的溪流,靜靜流淌,我們所需做的,只是伸出手中的杯子,汲取一杯知識的醇醴。一輪接一輪的講座,激發(fā)了我們對自己感興趣領域的無窮學習動力。這就是華育給我留下的深刻印象,如一片完美而又廣袤無邊的天穹。”
講座讓學生萌發(fā)探究“意識”
華育的講座,注重讓學生萌發(fā)探究“意識”,這也是開發(fā)他們的潛能,提升他們創(chuàng)新思維的基本源泉。學生既是聽眾,也是“策劃者”。究竟如何開講有益?學校特別設置了“留言板”,讓學生評判和出主意。學生在留言中表示:講座時間可控制在一節(jié)課左右;講座應更具時代感;對歷史、時政以及新科技、新探索方面的講座更感興趣。
聽講座,華育讓學生自主選擇。華育的講座題目提前一周在教學大樓的大廳公布,分近200人的大講座和50人左右的小講座,并公布開講者。學生可根據自己的愛好去選擇。而選擇正是激發(fā)他們主動對該領域知識進行探究的前提,使他們的今后學習能與已有的知識相銜接,由淺入深,先表后里。
華育的學生,很有主見,很有想法,又很有要求。他們活躍、好學,希望有更多新知識、新想法點燃他們的思維,激發(fā)他們的潛能。讓學生“欽點”講座的題目,可以進一步推進學生對學習主題的探究。如英美文化禁忌與禮儀、《三國》中的人物、熱門美劇、籃球規(guī)則、說禮、數獨、電影音樂賞析、食物的秘笈、The beauty of English、趣話標點、滑輪的藝術、美術漫談、古希臘數學史之傳奇人物——畢達哥拉斯、實用軟件工具的應用、動物奧運會、空氣=氧氣+氮氣+廣告+……、武器與戰(zhàn)爭、世界之謎等,都是學生喜愛的“佳肴”。
“每學期光看這一個個講座的題目,就確實覺得我們的老師藏龍臥龍、才華橫溢,很多講座都很吸引人,而且把我們的要求和希望都吸納了。我們在涉獵課外知識時,也就會更多地去探究這些領域了。”華育學生如是說。
相關鏈接:育人愿景
1、注重學生成為守法紀、懂尊重的人
2、鍛造學生成為有良知、懂感恩的人
3、塑造學生成為懂是非、樹使命的人
4、培養(yǎng)學生成為講合作、能力強的人
5、關注學生成為講榮辱、樹志向的人
6、促進學生成為有責任、寬視野的人
7、培育學生成為有氣度、大胸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