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育中學建校十周年剪影
課程,是落實學校教育理念與辦學思想的最主要的載體,是促進學生全面而有個性成長的最基礎的平臺,也是衡量一所學校辦學水準的最重要的指標。
課程的效應,最終體現在夯實學生的全面發展基礎、開發學生的強大潛能、激活學生的內在學習興趣,促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上。從華育畢業出去的學生,都有豐富而又獨特的課程結構所賦予他們的靈感與才華。如,他們中有許多升入市實驗性示范性高中后擔任學生會、團委干部;2008學年第二學期,華育1000多名學生中,有542人次在市級及市級以上各類賽事中獲高等第獎。他們以自己的行動詮釋著華育教育理念的先進性和課程結構的前瞻性。
華育創設的課程結構五大板塊,既有對國家課程的校本化落實,也有基于學生特點的學校課程系統開發;既有對學生基礎的夯實,也有擴大眼界的拓寬與學生特殊需求的滿足。學生既有共同的集體學習,也有自由的個性學習。這種多層次和多元化的架構,使課程的素質育人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強化。
針對學生的特點,華育注重因材施教,著眼于學生將來的可持續、創造性發展,“量身定做”了華育學科課程標準,為教師的有效教學和學生的有效學習提供了“導航儀”。
“多層次”:階梯式的課程設置
華育的學生絕大部分是小學的優秀畢業生,基礎良好。他們完成常規的國家課程規定的學習任務,沒有問題,甚至還學有余力。
華育的領導認為:“課程要為學生發展而有所變化,在保證國家課程全面落實的前提下,增加豐富性和彈性”。為此,華育注重把握時代要求、學校特色與學生特點,建構了課程的五大板塊,有著全面滿足所有學生高質量、基礎性學習和重點滿足學生多元化需要的發展性、提高性學習的特點。
華育課程結構五大板塊分別為:第一是旨在夯實學習基礎的高水準、校本化實施的國家課程;第二是旨在培養學生興趣的選修課程;第三是旨在拓展學生視野的講座課程;第四是旨在培養學生健全人格的學科活動課程;第五是旨在開發一些資優生學習潛能的輔修課程。
“校本化”:精細化的課程標準
學校在國家課程標準的基礎上,創造性地編制了各學科的“華育標準”,根據華育學生的特點處理好學習內容的廣度、深度。這個標準,適合學生實際需要,使學有所據,教有所依。每個進入華育任何一個年級的學科教師,都能清晰地知道在某個時段,應該教什么,大致多少課時,教學要求、目標是什么,難點、重點在哪里,什么該強化,什么該擴充,什么該詳,什么該略。
如最早制訂的“數學課程標準”,在數學課程理念中提出,關注學生的數學思維品質、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關注不同學生的數學需要、提供學生選擇和發展的空間,充分關注學習過程、引導學生探索求知,強化評價的教育功能、激勵學生奮發進取,加強現代信息技術的應用、促進信息技術與課程的整合,這對教師把握課程定位起到了導向作用。對學生認知水平,課程標準則對“記憶水平”“解釋性水平”“探究性理解水平”等作了細化。
現在,每個學科課程已經形成了比較系統的“華育標準”,并為每一位教師所熟知,在實踐中得到不斷完善、升華。華育“校本化”的課程標準,促進了華育學生個性化的知識結構的形成。
“多樣化”:發展性的第二課堂
華育建校以來,第二課堂是學校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得到蓬勃發展,體現了規范化、標準化、系列化。這既推進了教師的專業發展,體現教育教學的個性,也提升了學生的選擇學習空間,發展了學生的個性。
華育的第二課堂選修課程做到“兩個全員”:第一是學生全員參加,每個不在初三的學生至少選學一門選修課,并且每周不少于兩課時,學校把每學期選修課的成績記入學生成長手冊;第二是每個教師在華育至少開一門選修課,并要求教師把他所開設的選修課的題目、內容、教材、課時、教學目標、考核方式等十個指標在網上公布,以供學生選擇。
華育每學期的第二課堂選修課程,都在35門以上,包括成功型課程、學科趣味課程以及在基礎課上延伸、拓展的各種活動。除了常規、常見的以外,華育開設了趣味數學、數學游戲、橋牌、情商訓練、魅力口才、古文觀止、木刻版畫、裝飾藝術、玩偶布畫DIY、可視化程序設計、詠春拳、身邊的科學實驗、色彩心理學、心禾文學社、科普英語、狂暴的地球、結構搭建與機構傳動、手風琴、合唱隊、鼓號隊等各具特色的選修課程,深受學生歡迎。其中鼓號隊在多次比賽中均獲金獎。
為了激發學生的學科興趣,學校注重與特色選修課匹配的軟、硬件建設。在硬件配備上,專門建立了機器人教室,設置多間琴房,購置滿足學生學習需要的手風琴等教育教學設備。在人力資源上,注重聘請一些外校的教練和老師來校指導,如由上中外籍教師和十個外籍高中生開設的英語口語課,由上海中學教師定期來校開設的學科潛能與興趣激活課,由黃浦區特級教師來校開設的趣味化學課,由賓西法尼亞大學在讀博士與華東理工大學英語教師開設的英語興趣課,由位育中學原體育教研組長、橋牌高級教練開設的橋牌高級班等。
精彩粉呈的第二課堂,不僅滿足了學生的興趣發展需要,而且為他們的日后發展提供了動力。一位選修“古文觀止”的學生說:“教師采用的討論教學方式,使我們都能在每一節課中暢所欲言,讓我們對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有了良好的感悟,也使我們愛上了古文學習和閱讀。”
“個性化”:資優生的輔修課程
華育有一批資質優異或特長突出的資優生。對他們的發展性需求,學校采取“開小灶”的辦法,專門開設資優生的輔修課程,如對數學特別有興趣的學生,采用特別編班并專門制定了輔導這些學生的課程標準;對一些在外語、物理、化學、計算機等方面學有余力的學生也專門設置了特別的課程,供他們選學。同時,借助上海中學優質的教學資源,為這些資優生提供個性化的針對性教育與指導。
在教師的悉心指導下,這些資優生成為各類競賽的先鋒,常有不俗表現。近些年,在學科競賽方面,僅以2008學年為例,華育的團體成績幾乎都進入了市前三名,其中化學“天原杯”團體第一名、初三科普英語競賽團體一等獎、信息學奧賽團體一等獎。低年級的各種競賽成績也保持上海市全面領先的態勢。如在“華(羅庚)杯賽”中,無論是獲獎人數還是獲獎名次,都處于領先地位,代表上海參加全國總決賽的人選中,每年有三分之一以上是華育的學生,2009年為二分之一;“中環杯賽”也一直在上海市處于領先地位。代表上海市參加國際數學競賽的行列中,從來就有華育學生的身影。
華育課程結構的豐富,為學生的全面而有個性的發展提供了充足的燃料。華育06屆6班學生牟曉生,畢業后經推優進入上海中學就讀,在第49屆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中獲得滿分,現被耶魯大學錄取,并享受全額獎學金。他回憶說:“回想自己的求學路,我認為選擇華育是一個關鍵的決定。記得在華育的第一年,我們住宿生住在上中,得以感受優美的環境和濃厚的學習氣氛。不僅如此,身在華育也讓我得到了上中許多奧賽金牌教練的特殊指點——從預初起我就跟隨馮志剛、周建新等上中老師學習競賽課程。正是有了他們的指點和華育數學老師的輔導,我才在初一參加全國華羅庚杯數學邀請賽時脫穎而出,取得了全國第一的好成績。”
許多畢業于華育的學生在回憶母校生活時,感慨地說:在華育,我們逐漸學會了怎樣和同學、老師、家人交流;討論讓我們的思路更加開闊;而很多老師都是原來上中的老師,他們的教導高屋建瓴,讓我們獲益匪淺。
相關鏈接:小統計
今年是華育畢業生考入上海中學人數最多的一年,共有99人被錄取,占全部考生的38%。另有6人考入復旦附中,7人考入華東師大二附中,5人考入交大附中。考入該四校人數超過45%,2008年為35%。
值得一提的是,2009屆6班全班47人在今年中考前,已有41人被提前錄取。在中考中,該班學生取得均分603.1的高分,其中數學均分達到148.83,滿分率接近50%。全班市重點高中錄取比例達100%,其中44人被上中、復旦附中、華東師大二附中、交大附中錄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