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敬,是我們的職責
--——2010學年第一學期第七周國旗下演講
2010-10-11
發布人:系統管理員
尊敬的老師,親愛的同學,大家好!我是初二(6)班的李舟凡。
這周六就是九月初九了,一塊重陽糕,一杯桂花酒,又到一年登高時,也是重陽敬老日。重陽節,即敬老節,腦海中隱約浮現出“孝敬”二字。
中國有句古語:“百善孝為先”,孝敬父母、長輩是各種美德中占第一位的。孝敬、關愛、幫助父母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先輩傳承下來的寶貴精神財富。我國《婚姻法》第二十一條規定: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即從法律上確定了孝敬是每個公民義不容辭的責任,也是每個兒女晚輩應盡的義務。“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乃中華民族做人的一個準則。“家有一老,如有一寶”,敬老愛老的美德是黑夜里的一盞燈,是寒冬里的一把火,是沙漠中的一泓泉,是久旱時的一場甘霖,是和諧社會的凝聚劑。
敬老愛老古有東漢的黃香溫席,如今在我們身邊有一位上海建平中學13歲的少年。這位同學9歲時,母親雙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過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較多責任和義務,為了買一盤母親喜歡的滬劇磁帶,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頭整整跑了6個小時!他的一篇《媽媽,我就是你的眼睛》的發言,使在場的全國女市長考察團的26位成員潸然淚下。
近代偉人們的事例更是不勝枚舉。朱德總司令著文《回憶我的母親》,以無限的深情贊頌了母親無比的愛和高尚的品質;毛澤東接到母親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晝夜兼程,他撫摸著母親的棺木放聲慟哭,悲痛之中揮筆寫下《祭母文》:“吾母高風,首推博愛”;陳毅探母,執意要給癱瘓在床的母親洗衣服;每逢假日,李鵬夫婦總要帶上母親喜愛的食物,到母親處請安問好。這些老一輩革命家無論是戰爭年代條件如何艱苦,還是建設年代日理萬機,都沒有忘記中華民族尊老盡孝的傳統,為整個社會樹立了楷模。
母親十月懷胎賦予我們生命,家人含辛茹苦把我們撫養長大,給予我們溫暖的家庭。他們為我們的成長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為我們美好的未來編織了多少個日日夜夜。我們學習、生活的每一個細節都飽含了父母、長輩辛勤的付出,我們每一次的進步都凝聚了父母的引導、支持和幫助。我們從小就在愛的沐浴中成長,“滴水之恩應以涌泉相報”,更何況是為了我們的快樂和成功甘于奉獻一切的他們,我們沒有理由不孝敬父母長輩。
我想,孝敬應當是發自內心的。我們作為學生,孝順尊敬父母首先應做到:獨立思考,勤奮學習;尊重父母,理解父母;體諒父母,慰藉父母。接受父母的意見和教誨,我們雖然已經長大,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意識,但在與父母意見發生分歧的時候能夠接受并辨識長輩的經驗和不同見解,即使與父母的意見不一,也應心平氣和地與他們交流;在家里承擔力所能及的家務勞動,減輕父母壓力的同時也能各方面鍛煉自己;在家人遇上不順心的事時,能夠聆聽他們傾訴,并予以恰當的安慰;為辛苦勞累的父母長輩遞上一杯水,亦或一聲真誠的問候等等,這些都是日常生活中我們能夠做到,而且也能讓父母長輩體驗到我們的孝心。
我們不僅應該關心家里的人、身邊的人,也應該幫助一些與我們素不相識的老人們。像車上讓座,扶老人過馬路,照顧年紀較大的鄰居等,這些往往都是舉手之勞。如果我們每個人都能有一顆孝愛之心,都能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傳承中華民族孝愛美德的話,我們的社會將會更美好,更和諧,更溫暖人心。
當然,孝敬應該不僅僅是重陽節的話題,而更應該每時每刻深入每個人的內心,并付諸行動。為人子女,孝敬父母是我們的本分;作為公民,幫助老人是我們的義務。從點滴做起,讓敬老、愛老、助老這根接力棒永遠傳承下去。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