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朝鮮用“暴力美學”“相互依賴”
“目前半島局勢劍拔弩張,充滿了火藥味,如果緊張加劇甚至失控,對各方都將是災難。”在3月8日上午舉行的外交部記者會上,外交部長王毅這樣形容當前的半島局勢。
幾天前,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主任委員傅瑩在記者會上同樣對半島局勢有段描述:“朝鮮半島現在依然處于戰爭狀態很‘奇葩’”。奇葩有兩個含義,第一,朝鮮半島地處經濟最活躍的東亞地區,但地區形勢卻脫離國際發展潮流幾十年;第二,維持奇葩狀態的力量還很頑強,并有加劇趨勢。
這幾個月的形勢很能說明問題。當朝鮮核彈、導彈“雙彈”齊射,中韓關系立刻就受到了考驗。這種考驗在于經濟、安全受制于地區形勢而完全割裂。一旦半島有事,雙邊關系就會受到極大影響,無論美國還是朝鮮采取激化矛盾的行動,都會令陷入安全困境的中韓兩國頭痛不已,有時韓國甚至還會不自覺地加入到這一進程之中。
3月6日,韓國軍方官員說,韓國和美國將于本月7日至4月30日同時展開“關鍵決斷”和“鷂鷹”兩場年度聯合軍事演習。這將是自2010年3月“天安艦”事件以來規模最大的韓美聯合演習。而朝鮮方面也不示弱,平壤于3月7日發表強硬聲明稱對敵人進行“先發制人的核打擊”。
這種針尖對麥芒的戲法在歷次朝鮮半島危機中都輪番上演過,仿佛戰爭一觸即發。但戰爭是否會真的爆發?從未有過。即使發生了最為嚴重的延坪島炮擊事件和“天安艦”事件,雙方都有絕對的忍耐和理性避免局勢進一步升級。可以認為,美國、朝鮮在歷次危機中已經摸清對方的戰略意圖,并從中受益。簡單說,美韓“大規模軍演”的行為暴力,朝鮮“超強硬對抗強硬”的語言暴力,雙方用這兩種“暴力美學”來刺激公眾心理,制造敵人,致使緊張狀態升級,以達到自己的戰略目的。
朝鮮的目標是什么?美國人心里當然非常清楚。研制核武器已經寫入朝鮮憲法,也是朝鮮勞動黨一手抓經濟一手抓軍備的重要內容,不會有任何動搖。經過多年制裁,朝鮮依舊在開發核武器、遠程導彈上取得重大進展。制裁并沒有起到應有作用。朝鮮可以調集全國資源籌措資金,并通過特殊途徑尋求技術幫助。而美韓對朝鮮核試驗勢必要有回應。大規模軍演客觀上造成朝鮮外部緊張,而這種緊張可以促使朝鮮國內同仇敵愾,最終有利于朝鮮加強國內軍民團結。
而美國的目標又是什么呢?東北亞地區保持適度緊張有利于美國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此次薩德系統是否入韓就是個很好的案例。如果美軍在朝鮮半島部署這一系統,加強美韓和美日同盟,事實上形成了亞洲版“北約”,構筑全球反導系統,對中國和俄羅斯的國家安全造成了嚴重威脅。因此,美國需要朝鮮這樣的敵人,它可以心安理得地留在東亞。美朝均視對方為敵人,但客觀上,它們都需要對方來支撐自己的戰略。這看上去是個悖論,在現實中卻達到了“相互依賴”的程度。
由此看來,用“奇葩”來形容朝鮮半島這樣的局勢,再合適不過。盡管東北亞陷入戰爭的可能性并不大,但半島局勢惡性循環以及日益增長對中國的安全威脅并非北京所希望看到的。因此,中方堅決反對任何在半島挑事惹事之舉,決不允許家門口生戰生亂,強烈希望有關各方務必保持克制,不要相互刺激和加劇緊張。這也是中國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