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過本次講座,我了解到中國兩千多年來一直被稱為“禮儀之邦”。在人際交往過程中的行為規范稱為禮儀。在古代,中國人對于坐于立都很有講究。坐姿禮儀分為三種,其中兩膝并緊,臀部落在腳跟處,簡稱為“席地而坐”。這是一種放松的姿態,而大多數時間古代人都保持著這種坐姿。另外,吃飯時,如果是方桌,則桌子的正中央是主人,主人的右手邊是比較重要的客人,而左手邊則是較為不重要的。如果是圓桌,那么主人的位置正對著門,同樣右手邊是較重要的客人,左手邊則較為不重要,主人對面的位置(即背對著們的位置)一般就是“跑腿”的人啦。總而言之,在古代,坐在右邊的人更重要,地位更高。現在中國早已失去了這種講究細節的禮儀。而像日本這些東亞和東南亞的國家還仍舊保持著這種禮儀。(19102 馮依依)
建議與意見:老師準備的內容很精彩,但是上課時與同學們的互動有那么點少。(19102 馮依依)
本周二,我參加了《古今中華禮儀漫談》的講座,收獲頗豐,我知道了許多關于禮儀的知識。老師先由古代的禮儀開講,主要說了關于古代從客人進門到如何入座及用餐禮儀,讓我們驚嘆于中國歷史的悠久,并讓我們學習到了古人做事時的儒雅之風。接著,老師從古今利益的相同點很好地引入到現代的禮儀:握手禮,鞠躬禮,注目禮等。這次講座讓我學習到了如何使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在言行舉止上,盡量讓別人認為自己是個儒雅的人。(19164 陳霄羽)
建議與意見:老師的講座富有生動性,趣味性,建議多一些互動的設計(19164 陳霄羽)
中國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其中,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禮儀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更是體現了禮儀在社會上的重要地位。在這一次的講座中,老師告訴我們:“古代的禮儀所涉及的范圍十分廣泛,不只是上下朝堂,不只是軍機大事。用餐時的以右為尊,朝堂上的坐北朝南,衣食住行的每一個地方都有禮儀的存在。” 對于現在的禮儀,老師也向我們詳細介紹了握手、鞠躬、擁抱以及名片夾,讓我們對于現代禮儀有了更深的了解與體會,而禮儀文化的作用也是不小的,它可以讓我們有更多朋友,我們又何樂不為呢? (19167趙藝涵)
建議與意見:請老師以后再多組織這樣類似的講座,以豐富我們的知識和學識。(19167趙藝涵)
古代,仿佛離我們是那樣遙遠,時光的河永遠向前湍急地流,不為任何人而靜止;又仿佛近在咫尺,眼前緊鎖的那一道又一道門的背后,深藏著一代又一代的性靈,古今就這樣被隔閡……我們無法讓時光倒轉,回到古代,卻可以學習古代、效仿古人。中國歷有“禮儀之邦”的美稱,能學到古人的禮儀,又何樂而不為呢?《古今中華禮儀漫談》這門講座,先將古今的禮儀作了簡單的對比,后詳細將古代的禮儀作了介紹,并配有幽默風趣的小視頻,讓我們在爽朗的笑聲中大致了解了古代的禮儀。見面禮儀、就餐順序(圓桌)、待(做)客時的坐姿、茶道……都有著一套正式復雜的禮儀。在感嘆中國古代不愧為“禮儀之邦”的同時,對比將禮儀簡化再簡化的今天,我不禁想:要傳承這些傳統禮儀,需要我們付出更多的努力才行。(19116 解奕洋)
建議與意見:能讓我們實踐動作,而不只是示范。(19116 解奕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