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我帶著自己精心準備的項目來到了第十四屆上海市青少年“明日科技之星”評選活動終評的賽場——上海大學。
在上午專家面對面咨詢互動環節,我向專家闡述了設計思路,演示了樣品實物,專家對我的項目表示肯定,并對項目的實際應用提出了建議,通過專家的點撥,我明白了“創新來源于生活,科技服務于生活”的道理。下午是科學探究實踐能力測評,參賽選手要運用考場提供的松木條、鐵絲、泡沫板、絲線等材料搭建一個塔吊。評判的標準包括吊起物體的重量,設計報告撰寫的質量和塔吊外形的美觀度等。在搭建過程中,我不小心被美工刀劃破了手指,“輕傷不下火線”,我請監考老師給我包扎傷口,又全神貫注地投入到了塔吊的搭建中,“功夫不負有心人”,在我的努力下,塔吊終于建成了。
本屆“明日科技之星”評選活動,歷經網上項目評選,專家現場答辯和科學探究實踐三大環節,歷時3個多月。在這漫長的過程中,華育的老師、徐匯青少中心的專家給了我極大的幫助,他們對我的項目多次提出寶貴的意見,對我的PPT制作和演講給予了具體的指導,特別是華育的史老師更是一路陪伴我參賽,不厭其煩地從報告編寫、參賽技巧等細節上給我把關,使我少走了許多彎路。最終,我非常幸運地獲得了明日科技之星稱號,為華育爭得了榮譽。
明日科技之星比賽拓寬了我的視野和思維,鍛煉了我的演講和動手能力,從評委、專家、老師和同學那里得到的收獲更令我受益匪淺。
19屆7班 陳奕璋
用科學的方法去發現、探索和解決身邊看似平凡的小事,給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這次參加第十四屆“明日科技之星”評選活動,更是讓我感受了一次無比快樂的科技之旅。
只要有一雙善于發現的科學的眼睛,無限創意其實就在你我身邊。我的參賽項目“停悠悠”,“靈感”就來自我自己一次乘坐車輛時停車開門、與助動車擦碰的親身經歷。正是這次看似偶然的親身經歷,引發了我對這個課題的思考。我嘗試者對交警部門關于這類事故的數據信息、目前機動車有關的配置情況,以及對周邊駕駛員、乘車者進行調查,又在老師的指導下開展了查新的工作,發現對這一領域研究不少,也有一定的成果,但并沒有得到普遍的應用,于是確定了從集成角度探索“防擦碰車載機器人”的課題方向。
然而,從創意到形成研究成果,卻并非一蹴而就。剛開始準備階段,我遇到了不少意想不到的困難,如很多原本自認為很合理的設想,有的是車輛管理規定不允許的,有的已經有了論文成果,而有的設想很美好,實際操作和應用卻有難度,需要我不斷調整解決方案。我平時自詡“科技迷”,但項目所需要的機器人、電子集成、汽車工程、信息技術、電磁學等方面的專業知識,對我而言也都是極大的挑戰。這時候,專家和老師給了我極大的鼓勵和幫助,我在他們的指導下,用了幾乎1年的時間來做資料查閱、文獻檢索、模擬實驗、數據收集等準備工作,隨后才著手開展研究報告的撰寫。我深深感受到,研究的過程,同時也是科學信息積累與交流的過程。這也是研究活動越來越吸引我、讓我為之著迷的魅力所在吧!
18屆1班 蘇振宇
我們這個團隊一直都對科技創新和探究性活動有很大興趣,但是創作過程中也遇到過不少困難。
這次活動中,我們初衷是想要做一款能防塵的黑板擦,其中,我們想過許多方案,但都不成功。多虧后來我想到了用單面絨吸塵加上我的伙伴尚子翔想出了用同步輪傳動來處理灰塵和崔悅的細致查閱文獻才終于合作做出了這個課題。
當我們的探究遇到困難時,我們會參考科學書和科學筆記,老師還會給我們適當的提點。當我們不知道我們的探究該如何進展時,我想到了去參考我們科學老師教我們的科學性探究五要素:提出問題,進行猜想,制定計劃,收集證據和表達交流。
總之,參加這次明日科技之星讓我明白探究性活動一定要有耐心,毅力和合作,然后持之以恒地付出,終會有回報。
19屆6班 曹天蔚
在這次“明日之星”比賽中,我收獲良多。通過這場比賽,我們三個人的團隊配合度又增加了許多,并且在老師的指導下又學會了許多新的技能!這并不是一個人的比賽,三個人都非常重要!分工明確,各司其職讓我們的項目能夠在短時間內得到大量的提升。一次一次的PPT修改、課后對于演講的演練、作品的修改……能夠沖進決賽,同樣要感謝家長和老師的支持與指導。有了今年的基礎,明年我們會再接再厲、更上一層樓!
19屆6班 崔悅
緊張的學習生活之余,能有幸參加這次“明日之星”,我很高興。對于科技,這是我十分感興趣的。這次活動能有幸得獎,在背后我們也付出了不少努力。復賽時,我、崔悅和曹天蔚抽出周末的時間來對項目的講解進行彩排,從“雜亂無序”到“井然有序”是付出了許多汗水的。論文的撰寫也是每天看一看,看到有不嚴謹的地方時,都會第二天與組員交流,
論文也就越來越精確。比賽時,其他參賽選手大多都是高中的,也有初一初二的,但我們六年級的“小朋友”并不緊張膽怯,大大方方完成了演講,評委也露出佩服的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