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 年10月20日,上海交通大學物理與天文學院特聘教授,致遠學院副院長何峰教授為華育學子帶來了一場主題為“阿秒物理—2023年諾貝爾物理獎”的科普講座。
何教授主要從事阿秒激光脈沖和原子分子的相互作用研究,發表SCI論文100余篇。獲得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作為首席科學家承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承擔上海市浦江人才、曙光學者等多個人才項目。
講座伊始,何教授首先從大家熟悉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以及華人諾貝爾獎得主入手,引出了2023年諾貝爾物理獎獎得主:皮埃爾·阿戈斯蒂尼、費倫茨·克勞斯和安妮·盧·惠利耶。他們因“為研究物質中的電子動力學而產生阿秒光脈沖的實驗方法”而獲得該獎項。
緊接著,何教授進一步介紹阿秒科學的發展歷程。他認為:自然界不同的物理過程,有不同的運動時間尺度。例如運動員的游泳、馬的奔跑、子彈撞擊墻壁,運動的時間尺度越來越快。原子或者分子里面的電子運動得更快了。要能看清原子內電子的運動,需要曝光時間短至阿秒量級的超快照相機。而阿秒激光脈沖,就是這樣的照相機。
隨后,何教授深入淺出,進一步介紹了阿秒激光脈沖的產生原理以及應用前景,他認為今年被諾貝爾物理學獎垂青的阿秒激光脈沖技術,打開了一扇通往研究電子極端超快運動過程的大門。這一技術不僅對物理學的發展有著重要意義,對于我們認識乃至改變物質世界,包括對推動化學、醫學、生物學等領域的發展,都有不可忽視的重要意義。比如:利用阿秒脈沖,制作分子運動電影;激光和材料相互作用,引導電子運動;對血液中分子實行指紋識別,對癌癥作早期診斷……這就好比,通過這個神奇的“眼睛”,我們首先看到并認識微觀世界,然后理解世界,最終改變世界。
在最后的互動環節,現場師生踴躍提問,與何教授進行交流討論。多位同學對阿秒科學的未來發展趨勢、我國在此領域的研究現狀和布局、阿秒科學的應用價值等方面提出了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何教授一一進行了專業的講解。
揭秘阿秒科學,走近科技前沿。此次講座,點燃了同學們學習的熱情,師生們更加了解2023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的科學原理和意義,也近距離地感受到諾獎得主們不懈追求科學真理、不斷挑戰科學極限的人格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