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3月19日,特聘教授惠利健研究員受邀來到上海市民辦華育中學,為華育學子們做了題為《細胞的生老病死》主題講座。惠利健研究員因對細胞可塑性和肝臟再生的基礎研究,發現非干細胞依賴的功能肝細胞制備方法,并將這些細胞應用于肝衰竭相關疾病治療。由于這些發現,他和他的團隊獲得了一系列的獎項和榮譽,包括中國青年科技獎、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談家楨生命科學創新獎、“中國十大科學進展”、上海市自然科學一等獎等。
講座的開始,惠利健研究員先與華育學子分享了這樣一則小故事。曾經高中時期的惠教授鐘愛的學科是數理化,而高三時期一次機緣巧合,讓他義無反顧地投身進細胞研究的事業中,并為此奮斗終生。
首先,惠教授拋出一個問題:“什么是細胞”引發了同學們的積極思考,經過惠教授的引導大家明白了,細胞就是生命結構和功能單元。而人類擁有200多種細胞類型,約50萬億細胞。若把細胞比作星星,那么一個人體便相當于500個銀河系。提到此處,同學們紛紛感慨細胞與人體的神奇博大。接下來,惠教授又為大家介紹了細胞的發現與結構,同時為同學們介紹了胡克、列文虎克等卓越科學家的事跡。得益于先賢的智慧,如今我們已得以使用超高分辨率光學顯微鏡和冷凍電子顯微鏡了。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先進的設備必將為新一代科學家提供更加優渥的科研沃土。
細胞由何而生?在惠教授的引導與多媒體資料的輔助下,同學們得出了答案:細胞來自于細胞!遺傳物質在復制與分裂中,實現了細胞的自我孕育與生命更迭。與一切生命體相同,細胞也會衰老。惠教授將實驗室中拍攝的細胞圖片呈現給大家,我們經過對比清晰地發現,年輕飽滿的細胞與衰頹遲暮的細胞,在外形上竟有天壤之別。隨著時間的推移,細胞在衰老的過程中,不可避免地走向了死亡。惠教授為同學們簡單講解了細胞的6種死法——壞死、凋亡、自噬、壞死凋亡、焦亡、鐵死亡。除了生命循環的生、老、死,細胞自然也會“生病”,最令人耳熟能詳的便是“細胞癌變”了。正常細胞受到癌物質影響發生基因突變,最終癌細胞成長為腫瘤。與癌變這一駭人聽聞的“生病”相對應,則是生活中極為常見的“炎癥反應”了。而通過科學家們的不斷努力,這種種病變都有可能用細胞治療解決。
講座的結尾,惠利健研究員表示,由于時間短暫,無法更加深入地向同學們介紹細胞學問的博大精深。希望自己的科普性講座能夠為華育中學學子們打開一扇求知的大門,引領大家走向細胞生物學的研究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