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 年3月6日,復旦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特聘教授、希德書院院長盧寶榮教授為華育學子帶來了一場主題為“從種子太空之旅到科學探索的奧秘”的科普講座。
盧教授多年從事農作物及其野生近緣種的系統與進化生物學、種群遺傳學、保護遺傳學和進化生態學研究,是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入選全球頂尖前10萬科學家榜單,全球前2%頂尖科學家榜單。
講座由上海世博會英國館引入,造型獨特的英國館被稱為“種子圣殿”,由6萬根亞克力管組成,而管子的底部則放著900種共26萬顆種子,全部是瀕臨滅絕、稀缺品種。“世界上沒有一種東西比種子更具有潛力!”在“種子圣殿”的設計師赫斯維克眼里,種子是一切生命的源頭。
盧教授給我們講了關于種子的故事。種子是生命延續的傳承者,是物種存在的關鍵,種子是未來的希望。為了應對糧食危機,科學家探索太空育種,種子帶著使命遨游太空。
接著,盧教授延續種子的故事,從種子的太空之旅延伸到科學探索的奧秘。科學家通過觀察各種植物種子的傳播方式,創造出了許多新事物,如:科學家通過觀察蒲公英的種子,發明了降落傘;根據槭樹種子的獨特結構和飛行方式,發明了滑翔機。
盧教授總結了科學家的修煉手冊,養成提問的思維習慣是關鍵所在。著名物理學家楊振寧說過:“科學是一門猜想的學問。”盧教授詳細介紹了科創研究的路徑:即提問、假設與驗證。第一步:提出科學問題,像科學家那樣,學會提出有用的問題;第二步:建立科學假設,學會猜想問題的答案;第三步:驗證科學假設,通過科學實驗驗證或證明基于科學問題建立的科學假設,通過科學的方法,探索未知的真實性,驗證理論的正確性。因為實踐是通往科學發現的金鑰匙,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最后的互動環節,同學們踴躍提問,圍繞植物在太空中發生的變異、植物產量變少的原因等內容,大膽猜想,充分體現了華育學子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索欲。盧教授從專業的角度針對同學們的問題一一解答,希望同學們展開科學的翅膀,追逐未來的夢想。
科技助力夢想,創新點亮人生。科學創新,是未來發展的動力。種子養育了人類文明,種子是農業的“芯片”,太空育種提供了一種創新方法。這次講座在同學們心里埋下了一顆科學的種子,打開了一扇興趣的大門,愿我們胸懷理想,勤學多思,勇于創新,播撒希望之種,探尋科學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