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名稱:探究機器人
講座老師: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 李維教授
講座時間:2012年2月22日下午1:00 - 2:00
講座地點:華育中學第二報告廳
【講座宣傳與廣告】
說到機器人,同學們想到的是上海世博園日本館里會拉小提琴的機器人?還是上海科技館里會幫你伴奏彈鋼琴的、會畫畫的、甚至會射箭的機器人?或是你想象中的和人類長得一模一樣的高智慧的科技生物?本周三,我校特邀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李維老師開設講座《探究機器人》,李老師會帶上他的機器人助手讓同學們了解科技的魅力。
【聽后感】
這周三,我參加了李維老師的講座《探究機器人》。老師用生動的語言為我們講述了何為機器人、機器人的種類以及機器人的作用,并且鼓勵我們中學生自主探究機器人。機器人是自動執行工作的機器裝置。它既可以接受人類指揮,又可以運行預先編排的程序,也可以根據以人工智能技術制定的原則綱領行動。它的任務是協助或取代人類工作的工作,例如生產業、建筑業,或是危險的工作。我認為,機器人的發展對人類有著非同凡響的意義。比如說,在地震時,消防官兵需要冒著生命危險去救人,但有了機器人,他們就能工作的更有效率,并且降低風險。(14屆 陸嘯瀚)
周三,我聽了講座“探索機器人”,在講座中,我見到了許多各式各樣的機器人并且大致的了解了一些關于機器人的內容。在講座上提到的機器人中,有一些甚至是我從未想到過的,它們可以用在很多的方面。在聽完了講座之后,我被當今社會上先進的科技,以及人們無窮無盡的創新思維所深深折服了。在我看來,在這次講座當中,我學到最多的,不是科技,而是那種能夠創新,不被條條框框所拘束的思維。這世上本來是沒有機器人的,然而,就是因為有了這種能夠創造性的思維,才能夠使這些原本沒有生命的材料組合在一起,成為了一個個能夠在許多領域幫助到我們的機器人。對我而言,這次講座當中機器人的知識只是其次,我認為最有意義的就是要學會能夠獨立創新,不依葫蘆畫瓢,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夠開辟出只屬于自己的一片未來。這樣的一種創新思維不單單是用于機器人,對于我們現在的生活也是很有用處的。當我們在學習知識的時候,不能只是呆板地將知識復制進腦海中,而是要舉一反三,靈活的運用這些知識。我相信,如果我們能夠一直保持著這樣的創新思維,再加上不懈地努力,我們的現在和未來,都會是成功的。(14屆 錢昭允)
聽了周三的機器人講座,我了解了許多有關于機器人的知識,對機器人有了更深的了解。李老師與我們談的話題都很有意義,從對機器人的認識到了解,包括與機器人有關的英語知識,國內國外的創意思維。從其中表現了國內青少年在創新這一方面的缺乏,教導我們要更多地去思考去探究。那一幅幅精彩的圖片與視頻還歷歷在目,讓我不禁感慨現代科技的發達,與人們的奇思妙想。不過在ppt上的文字介紹后排同學有些看不清,希望字可以再打大點,方便閱讀。最后的一個展示可以再用視頻播放,效果會跟好些。21世紀科技在不斷地發展,我們也許更多地了解有關于科技一方面的知識來擴展自己的見聞,去創新去探索那個神秘的機器人世界。(14屆 陳子豪)
在上海科技館我看到過會彈鋼琴的機器人,會跳舞的機器人,在世博會上,我也見識了日本館會拉小提琴的機器人,而在本周的華育中學里,我們學校請來了上海大學機電工程與自動化學院李維老師,在他開設的講座——《探究機器人》,我更近距離的了解了機器人的發展的歷史、機器人的分類以及目前世界最先進機器人的狀況。隨著科技越來越發達,機器人已經涉及到世界的各個領域,它甚至能完成人類不能完成的高難度動作。在我們國家,由于機器人研究起步比較慢,在這個領域和世界一些發達的國家相比,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我們發展的速度還是非常迅速的,相信,在不久的將來,在我們這一代人的努力下,會縮短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不久將來的哪一天,更會超越他們,創造有我們國家特色的新一代機器人。(14屆 沈毅恒)
機器人講座給我最震撼的感覺是機器人竟然能通過機械手的控制,寫出這么好的毛筆字。為什么呢?我想機器人大概有六個機器手,每個手控制一根連接毛筆的線,用以控制四個方向和上下,相當于模擬書法大師的筆在三維空間的軌跡。細想一下,如果人所有的動作都可以分解成三維空間的數字信息,然后把這些數字信息的代表的運行軌跡編入機器人的操作程序中,機器人就可以做到的人可以做的所有事情了。隨著科技技術的創新,我們有越來越精確的儀器,可以記錄動作,可以做數字化的分解,可以很容易的導入機器人的程序中。這些事情都變得容易實現了,那么是不是機器人就可以替代人了嗎? 想想太神奇了,如果人需要做的事情被機器人代替了,人會變成什么樣了呢?仔細一想,我還是覺得人不應該被替代的。機器人的動作都是模仿,他跟人比的優勢是他的快速和大量的計算能力。就像以前的深藍和國際象棋世界冠軍卡斯巴羅夫的對弈,計算機的輸贏其實都是人給賦予他的程序的輸贏。機器人沒有獨立思考的能力,他沒有獨立的創新能力,他能做到的是模仿,所以機器人應該不能代替人。機器人是可以為人類服務的。我們的日常生產生活中,有許多事情是危險的,有些環境是人類不能生存的,比如汶川地震時的搶險救災,比如核電爆炸時的需要去關閉的閘門。如果有足夠多的機器人,這些危險的工作就可以讓機器人去完成了。(14屆 陳博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