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
1960年代末,中國與鄰國蘇聯(lián)因政治立場進行了一次戰(zhàn)爭,史稱“珍寶島戰(zhàn)爭”。蘇軍悍然登陸,遭到中國部隊猛烈還擊。這場戰(zhàn)爭中,蘇軍出動了當時最先進的T-64,中國軍隊的59式(T-54)無法擊穿它的正面裝甲。我外公當時在為兵工廠工作,負責坦克穿甲彈的設(shè)計。當時命令下來要求馬上研制新型炮彈或?qū)εf炮進行改良。外公他們進行了嚴密的觀察,發(fā)現(xiàn)打不穿的原因主要是T-64裝甲容易產(chǎn)生跳彈。他們抓緊時間全力以赴趕制了一批防滑帽。在2天的緊湊時間內(nèi)進行了彈道測試,外形定模,擊穿了4輛T-64,扭轉(zhuǎn)了中蘇裝甲車輛損失比,震懾了蘇軍高層,幫助中國軍隊奪回了珍寶島,讓蘇聯(lián)驚異于中國的反坦克能力。這一戰(zhàn),有效組織了中蘇大戰(zhàn)以及蘇聯(lián)的核打擊計劃,試探了美國的反應(yīng),讓中央決定與美國建交,外公他們也因立下大功被通報表揚。
毛主席在這一站之后,深刻認識到把兵工企業(yè)和重點單放在前線的危險,打出了“備戰(zhàn)備荒為人民”的口號,大搞三線建設(shè)。于是,負責制造炮彈和導彈的重點單位派出了五個人(外公在內(nèi)),驅(qū)車從哈爾濱到河南選廠址,四川境內(nèi)全是森林,5個人在中只能下車徒步考察,經(jīng)過一年多喝溪水,打獵為食的艱苦探尋,綜合水源,礦石,能源,交通,安全幾個方面選定了位置。之后整個廠的人都來前來建設(shè),電線桿都是樹木做的,連水管也沒有,要翻過大山,到后面的小溪挑水。當時我大姨也出生了,外公特地建造了一件小木屋,用鋼繩做柵欄,天天只有玉米糊吃。經(jīng)過5,6年的艱苦建設(shè),成了全國非?,F(xiàn)代化的兵工廠,也成為河南空射導彈研究所的前身,生產(chǎn)7.62,12.7mm子彈和120mm,105mm炮彈以及紅旗2地空導彈,制造了大量武器給對越反擊戰(zhàn)做準備,發(fā)揮了巨大作用,尤其在老山前線充足的大口徑機槍子彈產(chǎn)能廣受好評。
后來我外公進入國防辦公室工作,負責戰(zhàn)略核武器的研制。當時人們一聽指揮就努力工作的勁外公記憶猶新,沒有人會抱怨,然而當時武器的落后,依靠人們的聰明才智得到了補償。當時中國的人民十分勇敢,不畏懼一切困難,這也將成為一代人的記憶。那些人們的基礎(chǔ)建設(shè)給現(xiàn)在的工業(yè)化社會創(chuàng)造了條件,為現(xiàn)在的美好生活提供了物質(zhì)基礎(chǔ)。(初二7班 郭子睿)
II
我的爸爸出生在湖北一個小村莊。從小他就經(jīng)常給我講一些他小時候的故事,發(fā)生在那個每年都去的,平靜而美麗的地方的故事。
爸爸出生在1960年,從1967年上小學開始到1977年高中畢業(yè)正好是“文革”十年,所以當時盡管已經(jīng)算高中畢業(yè),實際上文化課基本上沒有好好讀過。那是個非常不重視教育的年代,聽爸爸說,他初中時物理、化學分上下冊,初一新來的老師從上冊開始講起,中間換了個老師又從頭開始上。之后老師換得頻繁,每位老師無一例外從頭開始講,直至高中畢業(yè)也未能上完一本初中物理上冊。剩余的學習時間多數(shù)在搞“大批判”,學農(nóng)學工,那代學生的學生幾乎是荒廢的。
高中畢業(yè)后,因為成績優(yōu)秀,爸爸留在學校做了老師。可是他畢竟只讀過初中物理上冊,要教高中物理,只能向他表哥借來高中教材每天自學到深夜,第二天硬著頭皮上講臺教書。當時的學習條件就是這樣,直到1978年爸爸的學校里忽然開始流傳鄧小平復出了,準備恢復高考。在那之前,上大學的人選都是推薦制,只有父母做官才有機會上大學。果然那年十月初中央突然宣布立即在十二月恢復高考,只有兩個月復習時間,且沒有復習范圍、資料,要取得好成績顯然很困難,但是這是一個可以徹底改變命運的機會,于是那一年近十屆初中、高中畢業(yè)生都投入高考的復習中。爸爸每天都復習到一兩點,也經(jīng)常走幾十公里路去縣城聽一次專家的講座。直到高考后,在十二月底的一天爸爸正在和其他老師一起在附近一個水利工程“挖土挑泥,學修水利”,爺爺從家里跑到那里很遠就開始朝爸爸大喊:“快!考上了!電話通知你去體檢呢!”爸爸激動得馬上把扁擔一扔跑回家,準備第二天去縣城體檢。
爸爸告訴我,那一屆高考連同大專、本科,整個鎮(zhèn)只有十八個考進了大學,也是那屆高考改變了他們的一生。
聽完爸爸的故事,我意識到了讀書帶給了那一代人多大的希望,以及學習的重要性。“文革”時工廠、學校都在“大批判”,國家經(jīng)濟停滯,恢復高考后教育步入正軌,科技才得以發(fā)展。當時爸爸的學習條件如此艱苦,我又有什么理由不認真讀書?
同時,我也認識到多聽聽爸爸這樣親身經(jīng)歷的歷史能有更深的感觸,更能引以為鑒,收獲更多。(初二6班 湯中昱)
III
歷史紀實
外公生于1942年,他的父親是圣約翰大學畢業(yè)的,在德資公司任職,母親是家庭婦女,有很多兄弟姐妹,生活無憂。翻看外公童年的照片,能感受到他童年生活的優(yōu)越,梳著西式發(fā)型,穿著西服,非常神氣。
然而,那是個變化極快的年代。1958年“大躍進”開始,全黨全民,大煉鋼鐵、大興鐵路,國家陷入嚴重經(jīng)濟困難。 “上山下鄉(xiāng)”的熱潮持續(xù)進行,1961年,正讀高中的外公恰逢部隊征兵,而他也通過了體檢,不顧母親的反對,毅然決然地離開了家,離開了上海,響應(yīng)黨的號召,去了部隊,接受部隊的磨練。
剛到部隊,對于外公這個從大城市出來的人來說,一切都異常的陌生,但憑著外公的聰明和毅力,還是很快適應(yīng)下來了。部隊領(lǐng)導見外公年齡小,就安排他放羊。
“放羊”這事情,看似簡單,但又不簡單。外公常常趕著一大群羊,要走上好幾里路,才能到達吃草的地方。年輕的外公,背井離鄉(xiāng),獨自在異鄉(xiāng)放羊,這場面不免有些凄涼。蘇北的冬天,又特別的寒冷,只穿著單薄的軍裝的外公也冷得瑟瑟發(fā)抖。好在有這些可愛的羊,外公不得已只能和它們擠在一起取暖,羊群在那個特殊的冬天為外公帶來了意想不到的暖意。外公也特別地照顧它們,常常走很遠的路為它們尋找草地。外公和羊們成了那個年代特殊的好朋友,一起遠行、一起玩耍。
半年后,一紙家書,“母親病故”,外公沒能見到母親最后一面,難過得與羊群抱頭痛哭。回家奔喪后回到部隊的外公,也只有在羊群中得到了些安慰,可愛羊們常常摩挲著外公的下巴,似乎在撫慰的痛苦的內(nèi)心!
不久,部隊領(lǐng)導的一道命令,令外公再次嘗到了“生離死別”的滋味。1959年,開始了“全國性的糧食短缺和饑荒”,也就是“三年自然災(zāi)害”,逐漸蔓延到了部隊。實在沒東西吃,又不能讓戰(zhàn)士挨餓,于是決定吃“羊肉”。這些羊可不僅僅是羊啊,它們是外公的朋友??!可是“軍令難違”,外公無力辯駁,只能眼睜睜地看著羊們一只只地成為了盤中餐,而外公一塊也沒有碰,至今也不吃羊肉。
直到現(xiàn)在,給我講起這件事,外公就會眼泛淚光,就會哽咽。那個年代給外公帶來的并沒有什么很美好的回憶,有的只是混亂的社會秩序,和無奈的現(xiàn)實。
歷史感悟
好在一切都過去了,時代的車輪將這些都拋在了身后。
聽外公講過去的事情,是我最喜歡的事情。外公的幽默、生動令故事猶如昨天般清晰。我常常聽的是外公講的過去的趣事,而這樣沉重的往事我是第一次聽,也是第一次與外公共同感受那個年代帶給人們的傷痛!
根據(jù)外公的敘述,我也上網(wǎng)查找了那時的時代背景。“大躍進”可謂是個瘋狂的時代,全民大煉鋼鐵,甚至連家里的鐵鍋都拿出來煉鋼!而“上山下鄉(xiāng)”更是讓多少知識青年來到了窮鄉(xiāng)僻壤,有的甚至在那里待了一輩子,而之后的“知識青年”返鄉(xiāng)又造成了多少社會問題。“三年自然災(zāi)害”的痛苦更是我們這一代無法體會的,食物的缺乏,導致了多少人間悲劇。1966-1976的“文化大革命”,更使那個年代雪上加霜。
在我感慨萬千的同時,我也發(fā)現(xiàn)了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著他難言的過去,然而,沒有過去就沒有現(xiàn)在。在認識了過去的錯誤的基礎(chǔ)上,國家才有了新的方向,新的政策,才不會重蹈覆轍。
看到現(xiàn)在的中國越來越強大,在國際的上的地位也越來越高,人民的生活越來越幸福。我們應(yīng)該感到高興,我們沒有經(jīng)歷過那個年代的困難和痛苦,我們是在幾代人的付出上享受到了幸福,我們更應(yīng)該發(fā)奮圖強,努力學習有用的知識,為國家的明天獻出自己的力量!(初二7班 何璟匯)
IV
不知道戰(zhàn)場究竟是怎樣的一個地方,但想必是非常殘酷的。——題記
最近世界上貌似都不太和平。國與國“勾心斗角”;恐怖分子襲擊的襲擊,跟軍隊打仗的打仗??吹讲粩鄰浡南鯚熀团诨?,讓我想起了以前父親告訴我的一個故事。
我有一位遠房叔叔,曾經(jīng)上過戰(zhàn)場,立下赫赫戰(zhàn)功。記得,他剛參戰(zhàn)時是1984年初,那時正是中越戰(zhàn)爭“二山輪戰(zhàn)”的期間。當時,叔叔還只是一位二十多歲的年輕人。與他同時步入戰(zhàn)場的,還有幾百位差不多大的小伙子們,他們無一例外,都被分配到了偵察連,叔叔任副連長。
戰(zhàn)前要劃破手指寫血書。叔叔把手指切開,剛寫了一個字,血就凝住了。旁邊的戰(zhàn)友看到這個,打趣他:“命這么硬,不怕死??!”然而,叔叔的特別體質(zhì)真的在最后救了他一命。
偵察連一馬當先,是全軍的刀尖。他們要從文山線路,自馬里坡突入,甚至最遠要到敵后幾百公里。因為偵察需要,所以都偽裝起來,穿得跟敵軍一樣。甚至最近的時候可能隔兩三米和敵人遇見,隨時會爆發(fā)戰(zhàn)斗。
最常遇見的是叢林遭遇戰(zhàn)。6月,叔叔經(jīng)歷了記憶里最慘烈的一次肉搏戰(zhàn),雙方都拿著56式軍刺。那次,他的右腿肚被刺穿。敵人都很強,但無一不被偵察隊殲滅。
叔叔十分驍勇,扣林山戰(zhàn)役中,他帶著一個排偽裝成一個營的浩大聲勢,守了要地一整夜。中間,前來支援的隊伍被堵在半路。但叔叔帶著幾十個人一次又一次逼退敵方整個營的攻擊。
大大小小的各類戰(zhàn)役,他光是近距離,就干掉了20多個敵人。
參戰(zhàn)一年后,他從副連長升為偵察大隊代理營長,當時他與他的兵們還都很年輕。但可惜,這幾十個年輕人大多都死于1985年5月28日。
當時,他們?yōu)榱藨?yīng)對越軍的6月反擊,再次深入敵后偵查火力配備、彈藥、兵力等等。完成后,返回到約40公里處,卻被敵人包圍在了山谷底部。唯一的缺口,只有北邊的敵方陣地。在機槍與火焰噴射器的攻擊下,眼看大隊就要被殲滅。
叔叔做了一次舉手表決:以己方為中心,半徑500米內(nèi)自殺式炮彈攻擊。
“嘭嘭”的炮火聲傳來,雙方的炮戰(zhàn)也逐漸開始了。但叔叔什么都聽不到,只能發(fā)現(xiàn)自己被炸飛,又被炸飛。炮彈的氣浪把他掛到了旁邊報廢的坦克炮筒上。
人在武器面前實在太過脆弱。萬幸,強大的血小板凝血救了他一命。
后來他在一片尸橫遍野中被人發(fā)現(xiàn),救起來。檢查出來渾身多處骨折,但幸虧還留了一口氣,被判定為二級傷殘。他原本應(yīng)該是國家天經(jīng)地義養(yǎng)一輩子的人,最后他卻拒絕了。
故事聽完,我不僅對于戰(zhàn)爭的意義頗有些看法。叔叔的經(jīng)歷只是戰(zhàn)場上的滄海一粟,有更多人因此丟了性命。可最后,真正得到的,又有什么呢?
我還查閱了有關(guān)中越戰(zhàn)爭的資料,但絲毫找不到任何有關(guān)“5.28炮戰(zhàn)”的描述??磥恚绱舜笠?guī)模、如此慘烈的炮戰(zhàn)也不過是戰(zhàn)爭里的九牛一毛而已。可惜那些男兒們拋頭顱、灑熱血。
愿天下少些戰(zhàn)事,多些和平。(初二3班 魏致遠)
V
去年暑假我和父母去了貴州遵義,火車開了一天一夜,爸媽比我還興奮,不停地向窗外瞧.不過是普通的山山水水,而在他們眼中,卻有別樣的味道。
那是70年代初。爸爸說,當年國家號召進行“三線建設(shè)”,毫無選擇,全家第一次坐上火車。燈火通明的火車站敲鑼打鼓的格外熱鬧。那時太小,他懵懂只知道依稀有大事發(fā)生?;疖囬_動的那一瞬間,哭聲、道別聲代替了歡聲笑語,親人們的依依不舍,車上車下的人們緊緊拉著手不愿松開?;疖嚱K于開動了,一切歸為平靜。爸爸說到這里,他無奈地一笑:“誰知道,這一去就是二十年。”
整整一星期的火車,爸爸隨爺爺奶奶來到了新的城市,四面環(huán)山,青山綠水。從長江最東端的大上海來到了被稱為夜郎國的貴州遵義。來自五湖四海的人們,在這個圍城里開始了新的生活。爸爸說,那時太小,哪里體會得到大人們的困惑與無奈,哪里理解青年們?yōu)樽鎳ㄔO(shè)獻青春的亢奮,有的只是好奇罷了。
三線建設(shè)就在這“無天三日晴,人無三分銀,地無三尺平”的遵義轟轟烈烈地展開了。到遵義大概凌晨一點左右,爸爸他們從車站坐著大卡車到山上,一片漆黑;全家被安排在動力車間的一個辦公室里,早上起來,推開門窗,四面環(huán)山。爺爺奶奶用新的搪瓷面盆和新的毛巾接來山泉水給爸爸洗臉。“山水太清澈了,藍色的毛巾泡在水里,水也要變成藍色了。”爸爸回憶道,“我還特喜歡拍著水花玩,冰涼冰涼的。”
爸爸回憶說那年夏天,下了幾次雞蛋大的冰雹,大家從未遇到過這樣的天氣,嚇得躲在床底下、桌子底下。“那時是真的害怕。”現(xiàn)在想來,爸爸仍津津樂道。
大人們忙著抓革命,促生產(chǎn);孩子們串門,爬山,做游戲。大約這樣過了半年多,山腳下的家屬樓落成了,很快也有了通往城里的第一條馬路——當時那里最好的一條馬路。工廠主要是由上海內(nèi)遷過去的,所以在當?shù)厝搜壑?,那兒就是個小上海i。遵義山區(qū)建起了一座座廠房,送禮了一棟棟高樓。歷史見證了一切。
我問起爸爸“那家是什么樣子的?”“當時家家戶戶擺飾都是一樣的,一樣的床、方桌、長凳,要是哪家有個八仙桌什么的,就是奢侈品啦!”那時一個商品匱乏的年代,買食品要憑票。爸爸說每會和爺爺一起去新街的肉店排隊。肉店排長隊,豆制品攤位排長隊,連買蔬菜都要排隊,而且要命的是排在后面不一定買得到。一開門,長隊立馬亂起來,人們敲打著那扇簡陋的小窗,爭相把票子塞進去,換回的是肉就很開心了,什么大排小排、瘦肉肥肉的,想也不想。要是沒有買到舊沮喪了,因為不知道過幾天才有肉賣。
說起吃的,爸爸說那時廠里條件還算好,有時候有肉包吃。山上野狗很多,爸爸只好把肉包藏在懷里,遠遠地狗就聞道了肉包的香味,一路跟著。爸爸只好趕緊咬兩口,然后把包子遠遠地丟掉。后來學機靈了,見狗跟著,就蹲下來裝在地上撿石子。狗一見這動作,就躲的遠遠的。
每年廠里總有兩到三次火車,拉回來的都是從上海帶回來的糖果餅干,各種罐頭、印象最深的午餐肉、烤子魚,夏天有時還有袋裝的汽水和酸梅湯。每逢主席的生日,每家每戶可以在食堂里吃一碗排骨面。那種興奮的感覺就好像過年一樣。
談?wù)撈鸢职值男@生活,爸爸說:“那時大家都坐在長條板凳上上上課,桌子都是凹凸不平的,上面有好多的小洞。”爸爸說有些調(diào)皮的男生考試就把書抵在下面,透著小洞看書作弊。聽到這里我忍不住笑了。
每年的六一節(jié),爸爸說六一不過節(jié),得干活。家里翻箱倒柜地找煤礦,裝兩個籃框,用扁擔挑到學校,一大群孩子就趴在操場上填坑。一下雨操場上都是水坑,每次過節(jié)就是填坑。
后來改革開放拉開了中國的序幕,生活有明顯的變化。人們脫下了寬大的不能體現(xiàn)性別的衣服。女孩子們燙發(fā)穿裙子,男孩子們穿喇叭褲格子襯衫。大家相約去球場溜冰,去改造的會議室跳舞。他們擠在一起,看“來自大西洋底下的人”,擠在一起看春晚,聽費翔唱“冬天里的一把火”。滿大街都飄著鄧麗君的歌。慢慢的每家每戶有了電視機、電冰箱……遵義地區(qū)有了很大的改觀。
在這片熱土上,爺爺奶奶們研制導彈、發(fā)射衛(wèi)星,而爸爸在那里度過了難忘的童年和學生時代。本是紙上簡簡單單的“三線工程”、“70年代”,通過爸爸故事的點滴記述,讓這段歷史活靈活現(xiàn)起來。一個年代早就了一代的人,站在當年平民百姓的角度去看待這個年代,聽著爸爸的故事,竟泛起陣陣酸意。歷史就像一枚硬幣,有兩面性:歷史帶給爸爸美好純真的童年回憶、青年回憶,也讓爸爸結(jié)識了同樣在大院里生活了十多年的媽媽,機率不過百分之七的從初中到大學的浪漫史;歷史將爸爸那代人關(guān)在這圍城中,從大城市到山區(qū),失去了城市里更好的生活環(huán)境、學習條件,這一關(guān)就是二十年。
只有這樣詳細的了解,才能懂得那個年代歷史的甜與苦;只有如此的尋根問底,才知道自己以前知道的很膚淺,不過是是皮毛罷了。我也不知道為什么會寫這么多,此刻筆下,我感謝能有這樣一個機會親臨歷史,走進歷史,才讓我深刻了解到,這段歷史背后的故事。(初二3班 劉詩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