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名稱] 動漫心理分析
[主講教師] 戴卉
[針對年級] 初一
[開設時間] 第10周周二15:05-16:15
[開設地點] 初一7班教室
[講座簡介]
一、動漫中的心理投射效應
二、動漫人物 “受寵”的原因剖析
1、哆啦A夢
2、美少女戰士
3、一休哥
4、蠟筆小新
5、葫蘆娃
6、米老鼠
7、黑貓警長
8、藍精靈
9、變形金剛
10、Hello Kitty
三、心理學中的概念及其在EVA中的應用
1、EVA中用到的主要的心理學概念
2、心理學中的概念在EVA中的具體應用
四、EVA中主要人物心理分析

[聽后感]
周二,我參加了戴老師的《動漫心理分析》講座。首先,老師給我們以一個心理測試為引子,讓我們倍增興趣。老師還講到了心理投射、“暴走漫畫”。重點提到了一部動漫《EVA》。它是日本動畫歷史上的一個轉折點,開啟了日本動畫的心理分析的先河。老師還給我們具體分析了《EVA》中的男主角,碇真嗣,有著極端內向的性格,處事態度消極、遇事總是用“對不起”來逃避現實極其害怕接觸陌生人,一直只是照著別人的要求而生活。最后,老師給我們看了《EVA》這部片子,結束了這節講座。雖然這節講座課涉及到了許多專業名詞,但還是令我受益匪淺。它讓我看到了動漫不同的一面,它不僅僅是娛樂的工具。(17屆 孫浩珈)
動漫不僅僅是作者的想法和發泄。那些看似簡單的情節,也許蘊藏著一個巨大的伏筆。也許一個不禁意間的笑容,或是屏幕角落里一顆柔弱的野花,都有可能成為改變主角命運的關鍵。講座中,老師以EVA為例介紹了其中蘊含的秘密。那看似與故事主線毫無關系的連接線,卻投射成為了連接母體和胎兒的基帶;而片頭OP中出現的充滿宗教色彩的圖騰,也與故事情節有著緊密的聯系。老師的解讀使我們受益匪淺,相信我們也能從動漫中讀到更多那些曾被我們忽略的重要內容。(17屆 顧思蔚)
我認為這次講座的主題十分新穎,試著從心理分析的角度去解讀一些動漫,是許多人從未嘗試過的。在講座上,老師與我們一同去發現了許多動漫中人們從未在意過的細節,也向我們介紹了上世紀并不精美但卻是許多人童年記憶中的動漫,其中蘊含著的哲理,雖不深奧,但也能使人受益終生。在講座里,老師也介紹了“心理投射”等專業的名詞,拓寬了我們的知識面,豐富了我們的視野。同時,在同學與同學間的交流,同學與老師間進行了互動,也促進了同學間,師生間的友誼,講座生動有趣,并不乏味。(17屆 沈祎慧)
我有幸聽了關于《動漫心理分析》的講座。開講前,老師先讓我們做了一個心理測試,然后有趣的講座開始了。老師先是播放了幾分鐘《蠟筆小新》,告訴我們,該片段沒有太多的鋪墊,通過言行、神態直揭人物的性格特征。第二個播放的是《Hello Kitty》的鏡頭,畫面出現的Kitty貓沒有嘴巴,也看不出神情。老師說,當時導演的寓意是希望觀眾們帶著各自不同心態來看待這一場景的凱蒂貓,觀看者的心理活動可使屏幕上的凱蒂貓呈現迥然不同的神——我們饒有興趣地輕聲討論著,繼而在老師的引領下,我們又觀看了關于機器的動畫片。整堂課感覺光陰即逝,眨眼就下課了。(17屆 蔡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