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老師] 華育中學語文教師 陳琦
[講座時間] 2012年10月24日下午1:00-2:00
[講座地點] 第二報告廳
[講座簡介]
一、導入:
經典三國殺智力題:
二、三國殺的由來:
1、《三國殺》是中國傳媒大學動畫學院04級游戲專業學生黃愷及其同學基于bang規則設計。
2、三國殺的產生過程:
三、關于抄襲的探討:
有人曾提出過質疑:《三國殺》抄襲了《Bang!》?
《三國殺》相比《Bang!》其實更受到中國桌游迷們的歡迎,因為它有著身后的歷史背景和文化積淀,也更易于推廣。而說它抄襲則有些太片面了。
四、三國殺人物各有所愛:
1、你知道三國殺標準包中一共有多少張將牌嗎?
三國殺標準版擁有卡牌153張,其中武將牌(包括魏、蜀、吳和群雄武將牌)共25張。
2、說說看,你最喜歡三國殺中的哪個人物?為什么?
3、《三國殺》的靈魂:設計師最重要的是靈魂,《三國殺》的靈魂就是三國文化。
五、三國人物故事與牌面設計:
(一)甄姬
1、傾國傾城的甄姬:
2、《洛神傳說》和《洛神賦》:
(二)許褚
1、魏國虎侯許褚:
2、關于“裸衣”的由來:
(三)黃月英:
1、諸葛亮之妻。
2、關于黃月英外貌的傳說:
3、巧鑒夫情:掀起你的蓋頭來。
4、羽扇成說:“明”、“亮”定夫君。
5、機械大師:諸葛連弩、木牛流馬。
6、三國殺中的黃月英:
(四)呂蒙:
1、東吳四大名督之一,其實他可以分為前后兩期,前期的呂蒙是一名武將,沖鋒陷陣的,但偶爾出的意見,也是極有戰略水平。
2、早期的呂蒙:
3、讀書后的呂蒙:
4、呂蒙的技能“克己”的來歷。
(五)孫尚香:
1、孫尚香是三國時期的主要女性人物之一。
2、關于結姻:
3、梟姬的由來:
六、三國殺中的其他人物簡介:
七、結語:三國殺之所以流行,與其獨特的設計和身后的三國文化背景是息息相關的。關于三國的故事和三國殺的故事還有很多……
注:講稿中引用了大量網上的資料,并加入了作者個人的一些觀點和看法。
[聽后感]
本周我參加了《漫談三國殺——人物設計的奧秘》這個講座。本講座介紹了三國殺的由來,以及其中一些人物的設計靈感。其中共介紹了黃月英、甄姬、孫尚香、許褚這幾個人物。其中也有關于他們的一些歷史故事和傳說,比如諸葛孔明的鵝毛扇的傳說等等。我本身就對三國的歷史感興趣,而且也是為數不多的女的三國殺游戲玩家,這次講座,讓我了解了更多的三國的小故事,而且配上了一些網絡牛人打三國殺時遇到的一些極端情況的視頻,讓人也有時會輕松地一笑。總之,我覺得這次講座非常有意思!(15屆 劉子卉)
本周三,我參加了陳琦老師的講座。老師用生動的語言與故事為我們講述了一個個三國殺人物背后的小故事。這個講座令我獲益匪淺,既增長了知識,又了解到紙牌游戲中各種小技巧和玩法。一段段精彩的視頻和五花八門的圖片是我身臨其境。老師準備很充分,想必也花了許多功夫。老師語言很流暢,內容很充實,絲毫沒有敷衍了事的感覺。令我印象最省的是老師下載的視頻,又搞笑又教會了我們許多游戲中的奧妙。總之,我很喜歡這次講座,令我印象很深。(15屆 戴智淵)
這周我去聽了《漫談三國殺——人物設計的奧秘》的講座,感觸頗深。首先,三國殺一直是我很喜歡的一種紙牌游戲,它能讓我們深切地感受到中國三國時期的歷史文化,其次,通過講座我了解了不少關于三國殺人物設計的一些知識,更深體會到三國殺的迷人之處。這次講座不但讓我了解到了不少的三國英雄豪杰的精彩故事,并且通過卡牌獨特的人物設計,這些歷史名人的形象在我腦中更清晰、更自然,拉近了他們與我的距離。講座還讓我了解到了三國殺卡牌上人物技能是如何發明出來的,我的知識面又得到了擴充,因而這次講座有趣又豐富知識,我非常喜歡。(15屆 李哲蔚)
上周三,我聽了講座《漫談三國殺》,《三國殺》是由北京游卡桌游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出版發行的一款熱門的桌上游戲,該游戲融合了西方類似游戲的特點,并結合中國三國時期背景,以身份為線索,以卡牌為形式,集合歷史、文學、美術等元素于一身,在中國廣受歡迎。老師先講了三國殺的發明者,他是通過英國的一種類似的游戲改編而成。講座里還具體介紹了幾個人物,如黃月英,甄姬,許褚等,介紹了他們的歷史故事,還觀看了用他們的視頻,真是讓我們大飽眼福,既有運用失誤的,也有絕境大逆轉的,讓我們嘆為觀止。通過這次演講,我知道了許多三國殺人物后的一些故事,還有這些人物的運用技巧,我覺得這次講座很棒。(15屆 屈東晟)
上周三我聽了這個講座感覺非常有趣。首先,作為一個三國殺迷,我十分喜歡這個講座,他讓我更了解了三國殺里人物的設計。這個講座先從三國殺的創始說起,然后是許諸和他的技能——裸衣。最后還有一個黃月英,寫了她在成為諸葛亮老婆以前的一些傳說。這個講座介紹了如何將古代故事和游戲十分巧妙地結合。它充分地把歷史和現代融合在一起。我們也從講座中不但知道了許到歷史的事件和三國里的人物。同時對游戲的設計也有了一些了解。活用歷史,榮華現代,是我從這個講座中得到的最大的啟發。謝謝老師精彩的講座!(15屆 王彥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