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教師]上海航天局科研部 葛釗老師
[講座時間]2012年11月28日下午1:00-2:00
[講座地點]第二報告廳
[講座簡介]
四千多年前人類用肉眼開始探索太空的活動,五十五年前人類首次把飛行器送到地球以外,今天有近千顆人造衛星遨游于太空,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這些每天擦肩而過的衛星吧!
[聽后感]
我幸運地搶到了一張關于《太空跋涉 衛星啟航》的講座券。講座的演講人——第八航天局的葛老師,他精心地為我們制作了圖文并茂的幻燈片,還給我們準備了精美的禮品。老師先給我們講了衛星距離地球36000千米時不受地球引力控制,再講了衛星有哪幾種不同的型號,我國制造了哪些有名的衛星,并告訴我們“東方紅一號”是我國的第一顆衛星,接著又告訴我們衛星是如何制造的,最后告訴我們航天精神中對我們有用的地方。老師講得娓娓動聽,我們聽得津津有味。通過這次講座,我發現祖國的航天事業越來越強大了,相信祖國在不遠的將來會制造出自己的空間站。我一定要努力學習,將來也為祖國的航天事業做出貢獻。(16屆 肖子際)
我參加了“太空跋涉,衛星啟航”航空知識普及講座,讓我深有感觸。老師用生動的語言向我們講述了中國的航天技術、航空的實踐目標以及發達國家的航空發展,為我們介紹了我國航天人努力奮斗的精神。本次講座讓我對中國先進的航空技術有了一定的了解。我為祖國感到驕傲,我要向航天人學習,努力學習知識,長大后也能為國家作貢獻。講座過程中,老師和我們積極互動,回答出問題的同學開心地得到了老師的小獎品。講座結束后,部分同學還留下來在航天模型旁進行了拍照合影。(16屆 王凱文)
我十分榮幸地聽到了來自上海航天技術研究院的葛釗老師給我們帶來的生動有趣的講座——《太空跋涉 衛星啟航》。在短短的1小時內,老師首先向我們介紹了人類在太空跋涉中的歷程;接著,向我們介紹了各種各樣的衛星;最后,老師向我們介紹了航天人的精神。讓我最感興趣的便是老師帶來的“風云二號”氣象衛星的模型。通過這個造型逼真的模型,使我們了解了衛星的工作模式,以及衛星的各個工作系統。原來衛星工作這么復雜!時間不知不覺地過去了,可我仍然意猶未盡,陶醉于其中。感謝老師,給我們帶來這么一場有趣精彩的講座。讓我獲益匪淺,增長了航空知識。(16屆 黃喆敏)
我聆聽了葛釗老師的講座《太空跋涉,衛星起航》,深有感觸。在一個小時的講座中,葛老師向我們介紹了衛星的構造、衛星的種類以及衛星的基本原理。臺上老師旁征博引,滔滔不絕;臺下聽眾聚精會神,專心致志。看得出大家對葛老師的講座都很感興趣,不少人還邊聽邊做筆記。講座給了我們很多啟示:富民強國一定要靠自力更生。今天學好科學文化知識,就是為了明天更好的建設一個繁榮富強的中國。作為華育的學子,今天我一定要好好學習。長大后,我也要投身祖國的航天事業!(16屆 郭雨塵)
聽了這一次學校組織的講座,我感觸很深。來自上海航天研究院的老師特地千里迢迢趕來讓我十分感動。講座一開始,老師問了我們一個關鍵性的問題“衛星是什么”。同學們聽得很認真,都舉起了手。一位同學說,衛星可以分人造和自然衛星。老師還送了他一盒精美的禮品。同學們回答得更積極了。老師又向我們介紹了衛星的每個系統和“衛星怎么造”。這些話題同學們都認真聽著因為我們都想成為將來祖國的棟梁,為祖國做出貢獻。老師接著重點介紹了航天精神。這不僅在航天領域是這樣,在我們生活中也同樣如此。其中,讓我感觸最深的一條就是“一次成功”。我想了很久,在我們生活中,何嘗不是這樣呢?我們這有這么一次機會,我們只能成功,不能失敗,否則將付出慘重的代價。講座結束后,我和老師,一起懷抱著“風云三號”模型,留下了深刻的記憶。(16屆 樓昱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