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教師]華育中學科學教師 彭容
[講座時間]2012年11月28日下午1:00-2:00
[講座地點]第一報告廳
[講座簡介]
“你害怕死亡嗎?人類為什么害怕死亡?”面對這樣的問題,有人說,“恐懼是因為未知。”可以說,死亡是人類探求自我的永恒主題之一。從古至今,無數文人、哲學家、思想家、醫生和科學家都在思索著關于死亡的問題,耶魯大學的公共開放課程之一:人文課程——《死亡》就是其中一例。
對死亡的未知和恐懼或許是促使宗教產生的原因之一。天堂與地獄、極樂世界、前世今生、輪回轉世……許多宗教都不約而同描繪了人死后的情境。甚至有人認為,人死后肉體消亡而靈魂不滅。那么,普通人對于即將到來的死亡又是怎樣應對的呢?
一、對死亡的認識
二、安樂死 Euthanasia
1、安樂死的歷史
2、死亡概念的轉變
3、安樂死的含義和種類
4、安樂死的倫理爭論
三、 臨終關懷
[聽后感]
在這個星期三,我參加了題為《生命倫理:死亡與安樂死》的講座,彭老師的精彩講座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許多思考。死亡并不可怕,從我們誕生的那一刻起,死亡就已經開始,而安樂死是人類在面對死亡來臨時的一種選擇。老師列舉了幾個案例,并講述了另一種更為人接受的方式——臨終關懷。這引發我的許多思考。生與死是人類永恒的話題,但是生命終結的方式是不是該認為的去選擇呢?生命是自然給予的,我們有沒有權利去過早的剝奪本該自然流逝的生命,這是一個無解的問題。深入探討就是,我們為了什么會來到這世上,是過程還是結果?總之我們應當珍惜現在,珍惜我們在離去前的每一時刻。(14屆 朱翌安)
上周三,我參加了由生命科學彭容老師講的《生命倫理:死亡與安樂死》講座,覺得收獲頗豐。安樂死意為幸福之意,它可以使一些重癥患者在無痛苦的前提之下,提前結束生命。荷蘭是第一個將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但在中國,安樂死是被禁止的。我認為,安樂死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來說,安樂死在自愿情況下,的確可以減少一些在目前醫療條件之下無法醫治的晚期疾病患者發病時的劇痛,但另一方面,安樂死為借刀殺人提供了良好的借口。所以,任何一個允許安樂死的國家應該出臺一套有關安樂死的法律。安樂死必須建立在病人自己真誠懇求過醫生的前提之下。我非常喜歡這次的講座,強烈希望老師能多開一些關于醫學方面的知識講座,比如關于癌癥,艾滋病等人類目前的醫學難題。或者可以開一些關于解剖的講座,相信一定會非常受歡迎的。(14屆 胡怡樂)
我認為安樂死是一種令在極度痛苦下的人得以解脫的一種方式,如果是在嚴格尊重人的生命的情況下,那么它是一種人道主義思想的表現,也是一種極端的治療手段,可以為病人解除痛苦,也給病人支配自己生命的自由。這是在對于病人來說的。對醫生來說,安樂死讓醫生的無能為力時的自責減少了一些,也能讓與自己共同抗擊病魔的人前往極樂世界,也不失為一種對病人與自己的幫助。對別的人來說,也給別人更多醫療資源,還提高了器官移植幾率。但是,安樂死還存在某種不完善,所以,本人(在嚴格的法律基礎下)支持安樂死 。(14屆 周至仁)
我聽了彭老師的《生命倫理》講座之后對“生命”有了很大不同于以前的看法。有一句老話說:“好死不如賴活”,現在我完全認識到了這句話的不妥之處。所謂“生命倫理”就是強調生命要活得有質量,就好比做題目,做再多差勁的題目,不如做一道高質量的題效果好。我清晰地記得當老師詢問是否贊成“安樂死”時我極其堅定地舉起了手。以前提起諸如此類的話題,我常常避而不談,而當此時第一次正視它時,我終于感覺到它并不可怕,沒有生物會永恒,只有產生再消亡才是真諦,我們不僅不應回避它,還應該面對它,承認它,接受它。(14屆 王弈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