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名稱] 生命倫理:死亡與安樂死
[講座教師] 彭容
[針對年級] 初二
[開設時間] 第18周周二15:05-16:15
[開設地點] 初二4班教室
[講座簡介]
“你害怕死亡嗎?人類為什么害怕死亡?”面對這樣的問題,有人說,“恐懼是因為未知。”可以說,死亡是人類探求自我的永恒主題之一,許多宗教也都不約而同描繪了人死后的情境。甚至有人認為,人死后肉體消亡而靈魂不滅。那么,普通人對于即將到來的死亡又是怎樣應對的呢?

[聽后感]
這次講座把我帶到了一個之前未曾涉足的領域。安樂死這個話題牽涉到的內容有很多,包括人道主義、醫患糾紛、生存權利等等。關于安樂死仍有很多爭議,一些人認為安樂死的實施不符合醫生救死扶傷的天職,一些人卻認為醫生的天職包括減輕病人的痛苦。我支持安樂死的合法化,因為我相信一個人應該有決定自己如何死去的權利,強迫一個飽受病痛的人活著忍受病痛與強迫一個生活幸福的人死去并沒有什么不同。但是,安樂死的立法需要很長時間的商討與研究,以確保不會給故意殺人者留有可乘之機。如果有一天在我國,安樂死也能合法地實施,我也絕不會以這種方式結束自己的生命,但我尊重選擇了這種方式的人。(16屆 李澤生)
這一次,我選擇的是彭老師的生命倫理:死亡與安樂死講座。講座中,老師告訴了我們許多關于安樂死的歷史和分類的故事,還給我們補充了一些發生在國內外的一些有關于安樂死的事件。其中還有發生在上個世紀的我國的第一起案子,老師也讓我們過了一把當“法官”的癮,來對那位對患者實行安樂死的醫生作出判決,引起了教室里的我們的熱烈討論。同學們也是意見不一,爭相表達著自己的看法。從這次的講座中我學到了很多,也收獲了許多,使我對原本看似簡單的安樂死有了更深的了解,也產生了許多新的看法。老師還經常和同學們互動,整個講座從不顯得枯燥乏味。可以說,這一次的講座是非常精彩的一次!(16屆 樂可迪)
在2014年的最后的第18周,我參加了由彭老師所開展的講座——生命倫理。在這一次的講座中,老師給我們講述了關于死亡以及安樂死的多方面知識。她首先告訴了我們關于死亡的定義變化,是直到近代才有了明確的注解。然后,她又介紹了安樂死的歷史。原來,在早期新石器時代的原始游牧部落中,就已經有了安樂死的出現,人們因生存條件的變化而被迫不斷地移居新的地方來得以更好得去生存。其中,年老體弱的老年人們因年事已高,注定無法生活下去。于是他們就不隨部落遷徙,而是待在原地靜靜地等待著死亡的到來。(16屆 金李洋)
聽了講座后,我對生命死亡與安樂死有了一些想法和認識。生命神圣論與生命質量論之爭是安樂死中首要的倫理爭議,生命神圣論否認安樂死具有倫理價值,認為人的生命“神圣不可侵犯”,任何人不得違背神的意愿而隨意結束生命,包括自己的生命和任何他人的生命。生命質量論則肯定安樂死具有倫理價值,突出強調了人權和人的社會價值的重要性,認為人具有社會屬性。因此一方面人必須保證最低限度的生命質量,才有必要繼續存活;另一方面人具有社會價值,當社會價值被破壞時,人的生命質量就失去了意義,人有了選擇結束自己生命的自由。作為一種人為結束他人生命的行為,安樂死從來都備受爭議。在經濟發展國家,安樂死是病人不堪痛苦折磨而選擇的,對于發展中國家來說,則有許多因素導致不得不選擇安樂死:高昂的醫療費、無人照顧的孤獨、生活壓力等等;在這種前提下談論生死應有的狀態,其實何嘗不是一種奢侈的事情……所以人人都要珍惜自己的生命,并且不能隨意踐踏別人的生命。(16屆 劉子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