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名稱] 透過美食看地理
[講座教師] 王璐
[針對年級] 預初
[開設時間] 第18周周二15:05-16:15
[開設地點] 預初3班教室
[講座簡介]
中國飲食百花齊放,風味獨具,其重要的一點就是多種多樣的風格特色爭奇斗艷,融為一體。不同的地理環境、不同的氣候狀態、不同的生活習慣,都是造就飲食地域差異的原因。讓我們一起透過美食看地理,一起去發掘散發著美味,洋溢著美感的地理。

[聽后感]
中國的美食享譽世界,每一道菜背后都有一個傳奇的故事。中國飲食有著五大地區:東北地區——口味辛辣,以肉食為主,中北地區——口味咸重,愛吃奶制品和肉類,西北地區——口味重,愛吃烤肉等,長江下游地區——著名魚米之鄉,口味偏甜,清淡,西南地區——吃昆蟲的地區,口味麻辣,酸辣。每一個地區的食物也與其地形掛鉤。當然食物的背后也有著濃濃的親情。這個講座并不只是枯燥地講述某某地區有怎樣的美食,而是在講每一個地區美食時,穿插著幾個充滿親情的小故事。這個講座使我獲得的,不僅僅是每一個飲食文化區的特點,更是使我懂得發現身邊的親情的一課。(18屆 楊羽因)
周二,我有幸聆聽了王老師的《透過美食看地理》講座,使我這個吃貨在專業知識上又一次得到提升。王老師講座的PPT中匯集了大江南北的美食圖片,讓我垂涎三尺;王老師講述的一個個美食身后的故事,讓我對充滿智慧、辛勤付出的勞動人民肅然起敬;王老師從地理角度對美食的分析,更讓我進一步了解了中國的飲食文化。中國飲食文化的魅力得益于中國復雜多樣的地理環境,從熱帶到寒帶,從海洋到高山,交錯的地貌和氣候使這里物產豐富,食料廣泛,促進了人們進食心理的選擇,使餐桌上的菜肴豐富多變。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比如西南以辣去濕,北方多食咸肉以御風寒,海疆島嶼則多食咸鮮海產,缺鹽地區則以酸辣中和堿食。從北到南,口味由咸轉淡;從西到東,口味由辣轉甜;從陸到海,味道由重轉輕。原來看似簡單的美食里有這么多的學問呢,王老師的講座讓我受益匪淺。(18屆 葉沐青)
這次講座的課題是“透過美食看地理”,聽后令我印象深刻。雖然我并沒有去過中國的那些城市,也沒有嘗到過許多“天下美食”,但通過老師的精心制作的PPT及講解,使我對美食有了更全面、豐富的感官的認識,那些精美的美食圖片看得我垂涎欲滴。老師在介紹美食的同時,也會介紹一些當地的風土人情,當地的氣候以及地理位置等內容。老師在講座的過程中還穿插了一些自己的親身體會及自己的觀點,將“美食地理”描繪得繪聲繪色。當然,老師也不忘告訴我們一些美食的制作方法,使我們了解了更多的食材和食料的用途等。(18屆 顧瀟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