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老師]華育中學數(shù)學教師 王江
[講座時間]第二周周三第6節(jié)
[講座地點]公共教室A305
[講座簡介]
詳細介紹了兩位古代數(shù)學家分別完成的兩項奇跡工程——2500多年前的歐帕里斯諾隧道和2200多年前的埃拉托色尼測量地球周長。歐帕里斯諾所挖的隧道是從一座山的兩端同時掘進,挖出一條筆直的隧道,歐帕里斯諾在設計和施工中,解決了一個巨大的難題——保證兩個工程隊精確無誤地在山體中間會合,不然,整個工程將事倍功半。埃拉托色尼測量地球的周長沒有大動干戈,只是找了兩個比較特別的地方,在夏至日,通過一個容易操作的測量和他的推算,得出了一個精度相當高的地球周長。他們兩人完成當時的這兩個奇跡,分別運用了幾何中相似三角形的簡單原理和圓的弧長和圓心角的基本知識。
[聽后感]
周三,我幸運地拿到了王老師講座《古代兩個神奇工程中的數(shù)學》講座的求知卡,早早地就坐在教室里等候。王老師給我們講了2個古代的神奇工程:第一個是在薩默斯山下挖隧道的時候,利用巧妙的數(shù)學方法,既節(jié)省了人力物力又節(jié)省了時間。第二個是兩千多年前,埃拉托色尼利用太陽光同一時間在不同地點使同一物體形成的影子長度不同,測出了地球的周長,與現(xiàn)在用先進工具測出的僅存在1.58%的誤差。王老師語言十分生動有趣,讓我們每一個人都沉醉其中,并不是為神奇的方法深深贊嘆。王老師并沒有采取直白地平鋪直敘,而是啟迪我們的思路,鼓勵我們自己思考。我非常喜歡這個講座。(15屆8班 劉欣宇)
這一次講座的聽后感我認為可以用講座名中的“神奇”來概括。特別是老師講的第一個工程,我更本沒有想到,早在幾千年前,就有了穿山的隧道,而且這條隧道十分的直,在隧道口的一端可以望到另一端。在建造這條隧道上,可花了不少功夫,為了節(jié)省時間,他們兩段同時挖,可是是怎樣接上的呢?(在那時可沒有什么高科技用來定位)首先他們利用連通器的原理確定了高度。再通過測量出山的大概尺寸確定角度,最后再利用直桿來確保兩端能重合。第二個也十分神奇,也是幾件年前的事,他們的智慧真讓我十分驚訝。(15屆8班 陸晨陽)
聽了這次講座,我對于這兩個神奇工程有了更進一步的了解。其中一個是一條隧道的挖掘,大約是秦始皇時期,古人居然能不借助任何先進儀器的測量,就在一座山的兩邊同時開挖,而且還十分筆直。另一個測量地球周長的工程與如今使用精確儀器測量的相差無幾,而當時人們還沒有像我們現(xiàn)在這樣的工具,更讓我體會到了這個工程的神奇。這兩個工程中都有數(shù)學原理:第一個是利用了相似三角形與周長計算,第二個則是運用了圓的知識,對于初中生來說,并不是很難,但在想到它之前,確實讓人覺得很難。(15屆8班 楊睿韜 )
2月27日,我有幸參加了講座《古代兩個神奇工程中的數(shù)學》,王老師講得形象生動,通俗易懂,并使我明白了許多道理。這兩個工程在2000多年前絕對是超乎常人想象的事情,但是兩位數(shù)學家做到了。其實原理很簡單,只要我們能想得到,并靈活應用,巧妙地化解難題,最終將“奇跡”實現(xiàn)。(15屆8班 柳雍華)
上周三,我參加了《古代兩個神奇工程中的數(shù)學》這一講座,王老師講得十分的好,互動也比較多。第一個工程是歐帕里斯諾隧道,兩頭的工程隊沒有一點誤差,這是十分不可思議的,然而歐帕里斯諾僅僅用簡單的通訊器,直角度量器和一些等高線就巧妙地做到了。第二個工程是埃拉托色尼測量地球的周長。這兩個工程在2000多年前絕對是超乎常人想象的事情,但是兩位不知名的數(shù)學家做到了。其實原理很簡單,但并不容易想到。如果我們用這種鉆研精神來研究老師出給我們的題目,我們的數(shù)學水平將會有很大的飛躍。(15屆8班 蔡予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