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教師]華育中學語文老師 王瓊
[講座時間]第5周周三第6節
[講座地點]公共教室A205
[講座簡介]
一、面食的定義
二、中國人的“餅”文化
面條——湯餅
餛飩——餅也,若以湯水煮熟,則為湯餅
饅頭——蒸餅
1、面條
2、古人認為這是一種密封的包子,沒有七竅,所以稱為“混沌”,依據造字的規則,后改稱“餛飩”。
3、饅頭——蒸餅。
三、點心中的“鬼蓬頭”——燒賣


[聽后感]
本周三我聽了王老師的關于中國面食的講座,深深地為我國博大的飲食文化折服。中國的面食文化有著悠久的歷史和高超的技藝,是中國飲食技術的重要組成,也是老祖宗留下來最珍貴的文化資產,因此我們要去珍惜它保存它,更要去發揚它,只要這些文化繼續流傳下去,相信在不久的將來,能看見更多更美味的面食產品。王老師的講座生動有趣,談古論今,旁征博引,豐富拓展了我們的知識,我們期待更多這樣好的講座?。?6屆7班 羅奕)
面條是一種非常古老的食物,它起源于中國,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年的歷史。面條最初稱為“餅”,古人將用水、面粉和在一起所做出的食品均稱之為“餅”。龍須面則是我國北方傳統面食,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龍須面的制作很講究:一是和面。面軟適中,揉捏光滑;二是拉面。抓面的兩頭,均勻用力,上下抖動。交叉換位,反復交叉,把面溜“熟”、溜順;長條上案,兩手按條,左手向里、右手向外,搓條上勁,提起兩頭,一抖一抻,再上案板,對折兩根、撒上面粉,不粘連,最后對折打扣拉坤成絲;三是油炸。要注意油溫不要高,炸至呈淺乳黃色,輕撈出鍋,龍須面就做成了。面絲均勻,不并條,不斷條,香甜脆爽?!币螨堩毭婕毴绨l絲,猶如交織在一起的龍須,所以才得此名。(16屆7班 龔星陸)
隨著PPT第一張的播放,我們的目光便給那可愛的“饅頭金魚”引了過去,那金魚做工精致,實在太有愛了,令我愛不釋手!了解什么是面食便是我們的第一個旅程,一張張令我饞涎欲滴的圖片使我們分辨了什么是屬于面食類的食物,例如:燒賣啊,餛飩啊等等都是面食,面當然也是了。延續著這個話題,老師給我們看了許多各個地區分別有什么面,還讓吃過十種面的同學舉手,像我這種不太旅游的人自然是舉不起手的,不過舉手的人還真有得多,有點吃驚??!為了讓我們了解得更透徹,老師選了其中的‘龍須面’做例子,給我們看了一段視頻,使我們知道了這種“龍”吃的面還真是不好做。最有趣的還是燒賣的環節,視頻的出處竟是《中華小神廚》!真是有趣而又增長知識的一節課?。?6屆7班 陳璐妍)
一部熱播的紀實片《舌尖上的中國》讓人們了解中國的飲食文化的精致和源遠流長。但今天我們在公共教室聽了一堂講座—中國的面食知多少,再一次讓我們感慨中國面食,讓人嘆為觀止。
主講王老師用PPT播放了各地的面食,當講到面時,我吃了一驚,想不到平時吃的面條有成百上千種。但讓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是龍須面,我們看了制作龍須面的視頻,光光一個抖面團就需要2小時,抖完面條后師傅開始拉面,一直把面條拉到比頭發絲兒還細,而且沒有一根面條是斷的,這不僅需要耐力更需要師傅天長日久的練拉面的活,才能拉出龍須面。坐在下面的我們不停地發出驚嘆聲。一個小小的面團可以做出不同面食,五花八門,只有想不到沒有做不到的。
中國各地的師傅把一個個面團變成了一碗碗美味的面食,體現了中國各地人智慧。在平時的生活中,這一個個面團就如一個個難題,需要我們開動自己的腦筋,用不同的方法把一個個難題化解,這可能就是中國面食文化的精髓所在。(16屆7班 戴天樂)
面食作為中國人的傳統食物之一,至今為止依然廣受人們的喜愛。比薩餅里有面粉,餛飩外面有面皮,排骨湯里有面條,人們的日常主食處處離不開面食,但是人們是否真的了解面食呢?在這次講座中,我更加了解了那些我們嘴巴嘗過不止一次的中國美食背后真實的故事與它代表著的情感。這次講座還讓我知道了一個我以前從來不知道的知識——所有面食都可以用一種餅的名字來表示。面條與餛飩可以稱作湯餅,而饅頭可以稱為蒸餅。這次講座唯一的不足之處就在于沒有講完。當大家這群吃貨們正沉浸在食物的海洋中不能自拔的時候,下課鈴響了,打斷了吃貨們的思緒,把我們帶入現實,感覺意猶未盡??傊?,我認為以后關于吃的講座可以多辦一點,滿足吃貨的需求。這次講座很成功。(16屆7班 秦天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