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名稱] 考試趣談
[主講教師] 朱海
[針對年級] 預初
[開設時間] 第9周周二下午15:00-16:15
[開設地點] 公共教室B402
[講座簡介]
一、中國科舉制度的體制。
1、童試(小試、小考)
2、鄉試(大比、鄉闈)
3、會試(省試、禮部試)
4、殿試(廷試)
二、中國科舉制度的發展史。
1、先秦的世襲制度:重血統、出身
2、漢朝的察舉制度:重人情、講推薦
3、魏晉南北朝的 九品中正制度:重譜牒(血統、出身)、講推薦——“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勢族”
4、隋唐以來的科舉考試制度:重智力、知識、才能
三、中國科舉制度的意義。
1、獨立創造。中華民族獨立創造的,是中國人的專利。
2、歷時長久。公元605年—1905年,歷時1300年,幾乎占據了中國2000多年封建社會3/5和5000年文明史的近1/3的時間。
3、影響深廣。對中國社會發展和世界文明進程都產生了重要影響。
4、不了解科舉制度,就不能說真正了解中國的歷史和中華文化。
[聽后感]
聽了考試趣談的講座之后,我了解到了考試的許多歷史。比如說,考試以前叫做科舉,一次科舉考試得維持一年左右。全國第一名叫做狀元。這個講座有趣極了,我聽得入了神。科舉考試的作弊方式也有多種,聽得我都快笑出聲來了,比高考作弊還要花樣百出!有人把筆記寫在袖子上,有人把筆記藏到糕點里。在古代,參加科舉考試是很難的事。有人走著進去,卻被人抬了出來。我真慶幸我生在現代!總之,我覺得關于考試的講座很有趣。有許多錯誤的觀念,比如古代沒有考試,都在這次講座中得到更正。我希望,以后還有更多這樣有趣的講座!(17屆 張晳佳)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采用考試的方法來選拔人才的國家。即使從狹義的科舉——進士科舉出現的公園605年算起,至1905年徹底停罷科舉,科舉制度也在中國整整存在了1300年之久。隨帶開創科舉考試制度。這次的講座使我了解到了許多,在幾千年前古人就開始考試、考試看似公平,實則不然,有人將答案藏在糕點中;有人將答案寫在衣服上;甚至有人賄賂考官!中國的歷史源遠流長,我們永遠無法透徹的了解它! (17屆 沈洋)
考試,這個名詞,在我們身邊越來越“親民化”,而天天考試的我們,卻不了解考試的歷史,自從參加了考試趣談的講座后,考試的前身——科舉制度,這個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也是中國最重要的一個發明的歷史,也呈現在我的眼前。隋煬帝楊廣,一個大昏君,卻一改之前的世襲制度,開創了科舉制度的前身。唐朝時期,科舉制度慢慢形成,并在武則天和唐玄宗的改進下完善了整個過程,并持續了一千多年的歷史,經久不衰,并讓全國形成了一個良好的、持久的學習風氣,這對于一個國家來說,是一個很好的現象。當然,科舉制度也有不好的地方,死板就是其中之一,考試都只考八股文、四書五經,讀書人也只讀這些,都死氣沉沉,年輕人沒有朝氣,為了一個考試折騰到五六十歲,結果什么也沒得到,有的還甚至陪上了性命,這又有什么意思呢?要是考試的內容能更全面,范圍更廣泛,我想可能會達到更好的效果。所以,我們不是為了讀書而讀書,不是為了考試而讀書,我們是為了自己的將來而讀書,我們不需要有“為中華之崛起而奮斗”的宏偉誓言,我們做到學以致用就是我們目前能夠做的。(17屆 許俊杰)
考試趣談這個講座主要是講科舉制度的,科舉是歷代封建王朝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的一種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所以叫做科舉。科舉制從隋朝大業三年(607年)開始實行,到清朝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舉行最后一科進士考試為止,經歷了約一千三百年。老師先介紹了科舉制度的前身,從秦王朝的世襲到漢朝的察舉制度,到隋文帝時期才出現了科舉制度。科舉被稱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但考的卻是無法讓考生自由發揮的八股文,無論是內容還是形式,八股文起到了束縛思想、禁錮人才的作用。但是科舉還是令周圍各國的效仿,他們是朝鮮,越南和日本。這次講座令人受益非淺,希望學校以后能多辦一些這樣的講座。 (17屆 丁俊愷)
周二,我們參加了中學中的第一次講座課。我參加的是“考試趣談”。如我所愿,這次講座十分有“趣”。課上,我們了解了中國古代偉大的科舉制度。科舉制度改變了中國很多地方。但是聽完科舉制度,我依舊得感嘆一句:“我幸虧沒生在古代。”所謂科舉制度就是考試,但比我們現在要艱苦上100倍1000倍了。其次,“鄉試”是個難關。將近一個星期被關在一個小房間里,只有現在我們一個椅子一個桌子(差不多一平方米多一點)的地方。一周的吃喝拉撒睡都在里面!聽到這個我震驚了。上完這堂課后,我要更加用功學習了!想想古人們的經歷,他們考一場試是多么艱難啊!話說,有些人為了考上狀元別說考一輩子的時間才考上,說不定在鄉試是就死在考場里再也出不來了!我要在即將來到的期中考試中,好好復習,遵守考場紀律,爭取奪得好成績!(17屆 陳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