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題目】生命倫理:死亡與安樂死
【主講教師】彭容
【針對年級】初二
【上課地點】公共教室B402
【講座簡介】
“你害怕死亡嗎?人類為什么害怕死亡?”面對這樣的問題,有人說,“恐懼是因為未知?!笨梢哉f,死亡是人類探求自我的永恒主題之一。從古至今,無數文人、哲學家、思想家、醫生和科學家都在思索著關于死亡的問題,耶魯大學的公共開放課程之一:人文課程——《死亡》就是其中一例。
對死亡的未知和恐懼或許是促使宗教產生的原因之一。天堂與地獄、極樂世界、前世今生、輪回轉世……許多宗教都不約而同描繪了人死后的情境。甚至有人認為,人死后肉體消亡而靈魂不滅。那么,普通人對于即將到來的死亡又是怎樣應對的呢?
一、 對死亡的認識
二、安樂死 Euthanasia
三、臨終關懷
【聽后感】
在這次的講座中,我接觸到了關于死亡與安樂死的相關知識,比如:安樂死的立法、使用安樂死的案例、普通死亡與安樂死的區別……通過彭容老師生動的講解,我對此也有著更為深刻的看法:我們每個人都有著對于生與死的選擇權;當一個人被病痛折磨的筋疲力盡時,他可以選擇安樂死來提前結束自己的悲慘命運。然而對于安樂死,許多國家也有著不同的看法,有的國家會認為它有悖于倫理,所以不會對此有相關立法。 (15屆1班 蔣沁怡)
安樂死指對無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療或使用藥物,讓病人無痛苦地死去。“安樂死”一詞源于希臘文,意思是"幸福"的死亡。老師在課上舉了一個美國男孩安樂死的事例,讓我們更清楚的了解了安樂死的過程。不過與此同時,老師也講了安樂死的合法化在我國所遇到的一些瓶頸與障礙,也知道了安樂死的合法化的要求十分多,十分嚴格。此外,老師還講了生命倫理,就是涉及到器官捐獻與人體研究的領域。這次講座加深了我對生與死的理解,對安樂死有了全新的認知,對生命倫理有了新的思考。(15屆1班 陳羿達)
周二,我聽了彭容老師的講座:《生命倫理:死亡與安樂死》。從中我對于“死亡”這個話題有了新的認識。很多人都對死亡感到恐懼,但是我認為死亡是不可避免的,沒有人可以長命百歲。曾經在一本雜志上看到說:死,只是生的一部分。我認為這句話還是有道理的。對于安樂死,我想說的是,我們一次又一次的提到要珍愛生命,但是,對于一些人來說,活著是一種更大的折磨。就像老師上課時舉的那個小男孩的例子,他每天接受治療卻痛苦不堪,正因為如此,他才選擇了死亡。一個人的生命是由他自己決定的,我們所有的旁觀者都應該尊重他們的決定。我認為這次的講座中,我的收獲還是很大的。 (15屆1班 俞賈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