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名稱] 瓷中辨色
[主講教師] 馬超然
[針對年級] 預初
[開設時間] 第八周周二15:05-16:15
[開設地點] 第二報告廳
[講座簡介] 瓷器顏色繽紛,成長分先后,有的貫穿始終,有的曇花一現。我們在很長一段時間是喜歡就事論事。文化不可單一形式,陶瓷同樣也是。科學、文學、美學、哲學乃至玄學都為此層層加碼,讓簡單包涵玄妙。讓我們從各個方面了解為何瓷器會形成這些色彩。


[聽后感]
我參加了瓷中辨色講座,在聽完這次講座后,我收獲了許多新知識:陶與瓷的區別,身邊的陶器和瓷器,青花瓷的起源和分類,以及青花瓷中涵蓋的濃郁的西洋元素。聽完講座后,除了收獲知識的喜悅,我還感受到胸中久久回蕩的一股油然而生的自豪感。早在幾百年前,我們的先祖就用他們的智慧創造出了瓷器,并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都壟斷了全球的瓷器生產。精美絕倫的瓷器被全世界所追求,晶瑩剔透的瓷器中飽含著人民辛苦的勞動,也飽含著先祖們的智慧,讓中國繁榮昌盛、國泰民安!中國,就是瓷器之國!(17屆3班 楊范馨兒)
我參加了學校舉辦的講座《瓷中辨色》,在長達一個多小時的講座中,老師為我們生動形象地講解了豐富多彩的瓷器藝術。在講座中,老師不僅為我們講述了中國古代瓷器的樣式與顏色,還詳盡的為我們拓展了中國古代瓷器的歷史,陶與瓷的區別等等。特別是明朝洪武年間瓷瓶上的那些“圓眼龍”,更是讓我印象深刻。這一堂講座課擴大了我們的知識面,增加了對瓷器的認識,也讓我們學習到了許多有關于陶瓷的知識。在這一節講座課當中,我們收獲頗多。(17屆3班 陸心怡)
本次講座我認識到了青瓷與陶瓷的區別:青瓷是由釉陶雕繪而成的,而陶瓷又稱黏土,大部分以棕色為主.而馬老師也為我們展示了古代青瓷的變化,其中青瓷盛期就屬元朝.元朝時的青瓷精致而又不失優雅,那藍色的花紋敘述著一個個俏麗的傳奇.而清朝的青花則又是另一番風味,那略帶紫色的釉陶用雙手畫出感人的故事。在這次講座中老師用生動的話語為我們展現了青瓷的魅力,也讓我對青瓷的幽深魅力深深吸引。(17屆3班 段衍馨)
我參加了《瓷中辨色》講座,認識到了各種各樣的瓷器、陶器。首先,我了解到了青花瓷的歷史——唐青花、宋青花、元青花以及明清青花。青花瓷器起始于唐宋,到了元代,景德鎮青花瓷器的制作已尤為精致,元代以前,大多都是運用影青刻花的技術,自清雅素麗的青花出現以后,影青刻花的裝飾變便漸漸減少。在欣賞青花瓷的過程中,我們不禁贊嘆中國古代那精致的瓷器燒制藝術,就如清代詩人龔軾所著“白釉青花一火成,花從釉里透分明。可參造化先天妙,無極由來太極生”一般。在高溫燒制下,呈現青翠欲滴的青色花紋,幽麗美觀,明凈素雅??傊?,這次的瓷中之旅讓人受益匪淺。(17屆3班 趙子歆)
聽完講座之后,讓我對歷史了解許多.老師生動地介紹了瓷器由來,陶與瓷的區別,也講述了關于瓷器的小故事.其中最讓我印象深刻的是景德鎮窯,他們精致的手法讓我贊嘆不已,后來的彩繪,等等...對于頗愛歷史的人,何嘗不讓他們受益匪淺,這是對藝術的認識。讓我們了解了古代人是如何用自己粗糙的雙手做出一個個讓人贊不絕口,美倫美煥的藝術品——青花瓷。瓷中有一個個故事,不論景德鎮窯,邢窯,哥窯,汝窯,表達的都是對那個年代的贊美。這次講座讓我受益匪淺。(17屆3班 鄭智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