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名稱] 生物信息傳遞的化學語言
[主講教師] 彭崇勝
[針對年級] 初二
[開設時間] 第八周周二15:05-16:15
[開設地點] 公共教室A405
[講座簡介] 生物種群進化過程中面對生存壓力發展出多種信息傳遞機制,如利用化學、聲、光、電、磁信號傳遞遷徙導引、食物分享、求偶、預警、警告等信息,特別是化學語言現象在生物中極為廣泛。本次講座側重從昆蟲、海洋生物角度探討生物間化學語言現象及有關科學發現的故事。


[聽后感]
選擇這個講座就是由于對生物與化學的興趣,對于初二還沒有接觸過化學的我,理解化學結構比較困難,但我從中感受到了自然界與化學的密切聯系,把枯燥的化學變得更為生動有趣。另外老師選擇用大篇幅的英文來作為文字,這讓我們感到了挑戰,同時我也收到了啟發!在一次深奧的講座過后,我感受到世間萬物有太多我不了解的事物,因此我會努力學習,擴大自己的知識面,很感謝精彩的講座!(15屆4班 劉奕君)
我對生物這門科學應該說還是挺感興趣的,所以看到這個題目我就來了。老師的ppt圖文并茂,并且講的主要是昆蟲如何覓食、吸引異性等平常生活中所傳遞的化學語言,以及最后略帶到一點海洋生物有關內容。這次講座科普的內容其實主要是化學,老師還帶了一個有趣的模型。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老師用了大量的圖片和語言表達生動展示了昆蟲(比如螞蟻)尋找食物的路線圖,令我很感興趣。非常高興聽了這次講座。謝謝!(15屆4班 張昀焜)
四月一日星期二,我參加了主題為《生物信息傳遞的化學語言》的講座,聽彭教授為我們講解了一些有趣的生物現象。彭教授用一組圖片開始了這次講座。圖片上,無數的蜜蜂落在人的身上,那人卻安然無恙。這成功地激起了同學們的好奇心,臺下的氣氛也活躍了起來。彭老師的講座對于與我這樣一個尚未接觸過化學的同學而言理解起來其實并不容易(特別是那些化學分子式),但是其中的歷史和原理還是讓我聽得津津有味。聽過此次講座,我對生物的奇特一面有了更為全面、透徹的認識,也擴充了我的眼界。想必若再有類似的講座,我必然也會很感興趣的吧。(15屆4班 曲哲含)
非常感謝學校組織的這次講座活動,本次講座讓我受益匪淺。我參加的講座是《生物信息傳遞的化學語言》,內容是關于不同種類生物的交流方式。其中昆蟲的語言較多,例如:黃蜂會聚集在有蜂王的地方,螞蟻在分頭尋找食物時在經過的地方留下化學物質,花散發化學氣體吸引昆蟲傳粉……通過這次講座,我不僅了解了生物間的各種語言,而且知道了不少英語、化學知識,還懂得了在野外生活要慎用化妝品。總之,通過這次講座,我學到了很多。(15屆4班 孔逸寧)
在剛聽到那位老師進行自我介紹時,我是驚訝的。他告訴我們他是一位華育學子的家長,也是一名復旦大學的教授。他的PPT是全英文的,也給我們看了許多英語的視頻;他演講是十分專注而認真的,有時會給我們提問,發些小獎品;有時會拿出粒子模型反復給我們講解;他寫了滿滿一黑板的化學式,做了幾十頁PPT,雖然有些化學公式并不簡單而且難以理解,但不得不說,對于我這種初二學生,無疑有著很大的幫助,讓我們提前開啟了化學的大門。(15屆4班 劉泓舒)
周二下午,我在學校參加了生物信息傳遞的化學語言講座。給我們講講座的是學校請來的一個學生家長,還是上海交通大學的一個教授。老師先從我們初二年級正在學習的生物講起,然后講到生物的信息傳遞,再講到其中所使用的化學語言,一步一步細化。在講座的過程中,老師也列舉了一些有趣的事例然后通過一些小游戲將原本復雜、枯燥的化學公式變得有趣、易懂起來。在這個講座中,我知道了許多昆蟲和一些海洋生物互相傳遞信息的方式是依靠生物堿等化學物質來完成的,讓我大開了眼界。(15屆4班 鄔凌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