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名稱] 改變世界的建筑
[主講教師] 潘皓亮
[針對年級] 初二
[開設時間] 第八周周二15:05-16:15
[開設地點] 公共教室A102
[講座簡介] 通過琳瑯滿目的建筑世界的展現,拓寬大家觀察建筑的角度,喚起對身邊事物探索的欲望。觀察身邊的世界,享受個人的愛好,夢想從今天開始!


[聽后感]
我個人本來就是一個非常熱愛建筑的人,所以我選擇了這樣一個講座。在這次的講座中我欣賞到了各種琳瑯滿目的建筑,在老師的講解下,我也更深刻的了解了它們,中式建筑主要是木質結構的,比較中規中矩;而西式建筑又分哥特式,巴洛克式,洛可可式等等,而它們各自又有自己的風采。各位大師的作品有它們獨自的風格拓寬了我的眼界,老師的講解拓寬了我觀察建筑的角度,也讓我對建筑的興趣更加濃厚,對建筑的理解更深了。這次的講座對我來說還是十分有意義,有價值的。(15屆4班 蔣嘉樂)
這個講座給了我很深的印象,讓我們的課外生活,更加多彩。講座主要分了幾部分講建筑:分類、形式、大師以及一些專業的其他分類。老師專門挑了一些有代表性的建筑圖片,配上一些清晰的結構手稿給我們看,再加上生動的語言解釋,讓我們大飽眼福。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貝隸銘的盧浮宮,還有其他有趣的建筑和它們建成背后的故事。聽瓦按講座后,我們知道了建筑分類是跟著時代的改變而改變的,我們了解了一些奇特的建筑的構造以及它的形式。主講人潘老師整節課全身心投入,我們也很認真地聽講,與老師互動,我們也度過了一段難忘的時光。(15屆4班 沙旭陽)
記得剛到教室那刻看見那個站在講臺上的建筑設計師,娓娓道來著他所愛的專業,仔細并認真地講述著屬于自己的驕傲。那時的我便有種敬佩感,一種深深的敬慕。或許有一天,那個站在三尺講臺上的人是我。我憧憬著,期待著。仍記得第一次從別人口中了解建筑,開始喜歡上人文的事物,開始擁有自己的理想。他說,建筑是一門美學,學好它的人自然是最有藝術魅力的人。正是他的話,他的演講,讓我充分了解了建筑的含義,更明白或許只有堅持才能走好這條道路。(15屆4班 周奕雯)
在講座中,我有幸聽到了學校外請建筑師帶來的介紹。因為我之前有到歐洲游玩的經歷,所以老師講的巴洛克、洛可可式建筑十分感興趣。老師也講了現代主義與后現代主義的區別,使我們對現代建筑有了初步了解。在老師介紹的眾多大師中,我特別欽佩來自中國的貝聿銘大師,了解了他的許多作品。我還了解了他的封山之作——蘇州博物館。聽完講座,我對建筑的結構、特點、分類、花紋雕刻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其實建筑與我們學習的物理、歷史息息相關。中國古代的木制、西方的石制到現在的鋼筋更體現了這個世界的多元化。(15屆4班 滕亦翔)
這一次講座讓我收獲頗多,我學到了很多關于建筑的東西。我本來以為建筑師只會畫素描就行了,但是通過這一次講座,我發現其實非然。建筑師不僅僅要善于繪畫,而且要有一雙善于觀察的雙眼。一個建筑師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須去用心觀察他身邊的事物。這讓我對建筑更加感興趣。我還了解到了許許多多建筑學上面的大師,以及他們的代表作品,他們的作品有的簡單樸素,有的壯闊豪邁,有的超越想象••••••(15屆4班 王之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