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來像我這個年紀的人,談論生死那是要顯得不正常的。只不過看了這書,心中一片開朗,心情正亢奮著呢,于是就來寫上兩筆。
書里的幾篇散文對“生死”終究持的是不同的觀點。要說起來,大抵是現實主義和浪漫主義兩派。一邊說著人死是天定的,什么長生不老都是鬼話;另一邊便嚷嚷著精神結合,逝者長存的一類話。我是沒神兒去爭論這些雜事,不過還是有幾篇文章引起了我的注意。
周作人在《死之默想》中寫道,世人怕死的原因有三種,其一是怕死時的苦痛,其二是舍不得人世的快樂,其三是顧慮家族。要我說,這個“其二”應當是最重要的。生時之樂畢竟是早已習慣了的,若是突然之間便要拋棄,哪有人能受得了?若果真是那些感慨“生有何歡”之人,我想他們也必然是不會怕死的了。不過若要講得再準確些,那就不是舍得的“快樂”,而是舍不得包括快樂、憤怒、悲苦、憂愁等等在內的生時一切體驗了。只有一個“生”字,便能讓“死”遭了人們的厭惡。
不過人之生便代表了死,不死之人又談何“生”哉?這樣看,生與死總應是平等的東西,怎么偏偏讓“生”將“死”踩在了腳下?這般的偏見,反倒讓人不明所以。但是在深入想想,從沒有人想著死后的世界,是因其不知亦因其不明。生之所以是“生”,是因為我等尚為我等,不會成為沒知覺的死人,心里也就明了。
可是還有那么些人,會去想些“死”的好處的。譬如那些做英雄的,最終死去時終是一副意氣風發的模樣,后人還要再為其冠上幾句“千古英雄同一死”的套話,無非是為那些沒有成功的英雄尋些開脫。其死為其解脫,因其生之無趣,亦因其生之無意。
再想下去心中便開朗了:初時知道人會“死”時我是如此害怕,而今由于壓力懸在頭頂而感到“生”之疲累。如今算是明白,生死無非是人生的兩塊,走得遠了自然都會碰上,也別去長吁短嘆什么東西了。反正這倆東西沒啥優劣之分,公平看待就好。
人既生,則非死,哪里要考慮其他?不如趁自己尚有“生”的知覺,好好享受一番生的快樂。引用周作人的一句話:“大約我們還只好在這容許的時光中,就這平凡的境地中,尋得必須的安閑悅樂,即是無上幸福。”
生與死,借由我而定。
定的,是一份快樂。
只看,定在何處罷了。
我為我的發現而歡欣雀躍,搞不好,死亦是一份快樂了。
那,我究竟是在因生之歡而樂,還是因死之解脫而樂呢?
既然我是生時讀的這本書,想必是在因生之歡而樂吧。
指導教師:袁雪瑤